慷慨悲歌——燕趙風骨2
豫讓漆身吞炭謀刺毋恤
趙武之孫趙鞅在位43年,主政24年,不僅為晉國“鑄刑鼎”,還以戰略的眼光向北展拓疆域,建立了以晉 陽為中心的趙氏根據地,又打破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挑選了有才能有膽識的庶子趙毋恤,即趙襄子為繼承人。
晉陽城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初期都城,是趙氏建立國家的根本。
趙鞅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瑤取而代之。智伯為晉國正卿後,竭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成為知、韓、魏、趙四卿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晉卿。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家削弱韓、魏、趙三家勢力,獨吞晉國之心。
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晉侯之命,巧以恢複晉國霸業為由,向韓、魏、趙三卿各家索取領地一百裏。韓康子、魏桓子明知這是智伯意在強大自己,削弱別家,但不敢與之爭鋒,委曲求全如數交出。
而年輕氣盛的趙襄子卻不願俯首帖耳任智氏擺布。
於是,在公元前454年,智伯聯合魏、韓對趙氏發動晉陽之戰。趙襄子遵其父“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的遺訓,退守晉陽,以其“城郭之完,府庫足用,倉廩實”以待。
三方聯軍攻打晉陽,歲餘不能拔,以至引晉水灌晉陽。聯軍圍晉陽3年,“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晉陽城仍巍然屹立,使趙終於贏得時間。
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利害,魏、韓因而與趙氏聯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智氏從此衰落。
智伯被殺,門客豫讓逃到山裏,發誓要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他先是改換姓名,化裝為罪人,懷揣匕首,混到趙襄子的宮室中打掃廁所。
趙襄子上廁所時,忽然心動不安,令人搜查,抓獲了豫讓。左右隨從要將他殺死,趙襄子說:“智瑤已死無後人,而此人還要為他報仇,真是一個義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於是便釋放了豫讓。
過了不久,豫讓為了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豫讓在路上遇見他的朋友並被辨認出來,他的朋友說:“你不是豫讓嗎?”
回答說:“是我。”
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他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
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測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
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將告訴您這個緣故。範氏、中行氏,我寒而不給我衣,我饑而不給我食物,經常給我與上千人一樣的待遇,是把我當做普通大眾了。當普通大眾那樣對待我的人,我也當普通大眾那樣為他做事。到了智氏這裏就不一樣了,出門讓我坐車,進門給我足夠的供養,大庭廣眾,必然對我施以禮節,這是以國士來待我呀。以國士待我者,我也以國士的水準為他辦事。”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
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我聽說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過去你寬赦我,天下沒有不稱讚的。今天我罪當處死,隻請求把你的衣服用劍砍幾下,以滿足我為智伯報仇的願望,我便死而無憾了。”
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身死的那一天,整個趙國的俠士都為他痛哭流涕。
豫讓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舍命為智伯複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的人格。
豫讓行刺趙襄子,舍生忘死,備嚐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身的精神令人感佩,是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旁注】
趙鞅 史書中多稱之趙簡子,也稱趙簡主。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製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與其子趙襄子趙無恤並稱“簡襄之烈”。
晉陽之戰 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內部4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之間為爭奪統治權益,兼並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它對我國曆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因為在這場戰爭後,逐漸形成了“三家分晉”的曆史新局麵,史家多將此視為揭開戰國曆史帷幕的重要標誌。
【閱讀鏈接】
邢台西20餘千米,有一村莊叫太子井村,在該村的河灘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鋪的井台,條石砌的井幫,井深5丈有餘。
民間傳說,這就是趙襄子當時留下的井。趙襄子是晉國正卿趙簡子的太子,封地在邢。
一年夏天,他帶人馬來此處打獵,人困馬乏,但這裏荒山禿嶺,異常幹旱,到處找不到一點水,趙襄子隻好對天長歎。正好這時西北天空烏雲滾滾而來,電閃雷鳴下了一陣暴雨。人馬飽飲一番,齊頌太子有靈。
這時有人祈求太子為民賜水,他便向河灘射了一箭,說箭落處即有水。當地民眾集資挖井,耗糧數千擔,曆時幾年,經過千辛萬苦,才掘成了這眼“淋漓日夜,獲水數十擔”的“太子井”。
西門豹治鄴不謀私利
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做魏國的陪都。此後,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魏文侯任西門豹為鄴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