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趙風骨1(1 / 3)

慷慨悲歌——燕趙風骨1

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燕趙區域具有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在波瀾壯闊的春秋時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燕、趙文化,至戰國後期,燕、趙文化逐漸成熟並且定型。

無論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還是廉頗藺相如的和為貴,無論是精忠舍己的托孤程嬰,抑或是鋒芒畢露的自薦毛遂,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動人佳話,都展示出了“慷慨悲歌、武勇任俠”的精神特點和憂國憂民、救亡圖存的群體潛意識,都給燕趙大地增添了熠熠生輝的驕人光彩。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而死

在黃帝之後,先後踐大位的天下共主有唐堯、虞舜和夏禹等,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均在冀州,匈奴的先世獫狁、葷粥也生活在這塊地方。

步入青銅時代,原始社會逐步解體了,中華古文明進入奴隸製社會。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契因協助禹治理洪水完畢,被虞舜任命擔任司徒一職,負責掌管教育人民的權力,同時封於商,商部落因此而誕生。

商文化遺跡後來大量分布在漳河流域,商後期最大的文化遺址殷墟也發現於此。除此之外,契在河北平山建都城蕃,契之子昭明在河北隆平、寧晉間建都城砥石,商第十四任帝王祖乙在河北邢台建都城庇……

在商朝統治時期,孤竹、燕毫、山戎、肅慎等幾個部族同時存在,其中孤竹、燕毫等成為商朝北方的附屬國。

孤竹人原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時,逐漸與部落聯盟分離,開始獨立生存。後輾轉於燕山腹地遊牧,發展成農牧並舉階段。

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封孤竹。從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孤竹國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維護了商朝北疆的安定,為商朝的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

至商代中葉,孤竹國發展至中期,定鼎灤河、青龍河畔。這個時期,孤竹國的疆域逐漸南移,西至灤河,北達青龍縣北,東抵錦西,南臨渤海灣。

至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孤竹國第八代國君有3個兒子,長子叫伯夷,次子叫亞憲,少子叫叔齊。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

但是,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做。”

於是,伯夷就放棄了君位,出走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做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製不合。”

於是,叔齊也出走到孤竹國外,和他的兄長一起過著流亡生活。在萬般無奈之下,人們隻好立了中子繼承君位。

伯夷、叔齊兄弟對商紂王當時的執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所以相互讓國。為此,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他們聽說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豐邑。

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周武王聽說有兩位賢人到來,便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

他們兩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啊!”

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反對君主,這叫做仁嗎?”

周圍的人要懲罰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薑尚製止了,並說:“此義人也啊!”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

周武王派人請伯夷、叔齊下山,並答應以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采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

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至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於是,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了。

西周末年,在孤竹國晚期,西部的令支部落崛起,北部、東北部興起的一個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壓境,孤竹國版圖明顯縮小了。在公元前664年,孤竹國在齊國進攻下消亡了。

孤竹國的誕生,標誌著冀東地區第一個地方政權,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製諸侯國出現了,標誌著冀東大地從蒙昧和野蠻狀態中蘇醒了,並從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是冀東地區文明史的開端。

伯夷、叔齊兄弟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可貴的,因此有關伯夷、叔齊的美德,對於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旁注]

司徒 司徒一姓,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於宰相。司徒這個官職始置於唐虞之際,傳至周代,被列為尊貴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

肅慎 又稱息慎、稷慎。我國古代東北民族,滿族人的祖先。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係。在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於周。商、周時分布於我國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

周武王 (約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誌,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盟誓 古代諸侯或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而舉辦的一種具有製約作用的禮儀。先挖好小坑,歃血為盟,將盟書與犧牲者埋入坑中,如有違背,便如此牲。

薑尚 (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在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因而又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山戎 又稱北戎,匈奴的一支,我國春秋時期北方的一支較強大的少數民族。活動地區在河北北部。據史書記載,山戎部族以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經常聯合侵犯中原,成為燕、齊諸國之邊患。

[閱讀鏈接]

夷齊廟又稱“清節廟”、“清節祠”。顧名思義,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1455年知府張茂遷改建於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台上。

夷齊廟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3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聖”。北麵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築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曆來為人稱道,可是後來被毀了。

燕昭王築黃金台納賢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商,西周建立。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周武王實行了大分封,以作為王室的屏藩。其中重要的封國有衛、魯、齊、宋、晉、燕。燕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周召公的封地。

燕,既是國名又是地名,稱其國即是古燕國,稱其地則為燕地。古燕國是在北京地區最早自然發展建立起來的奴隸製國家之一,商王朝北方的附屬國,因封地在燕山,故國名為“燕”。西周建立後,古燕國臣服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