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趙風骨1(2 / 3)

召公被封於燕之後,以地名為國號,沿用俗稱,將自己所建的國家稱為“燕國”。

由於周召公需要留在西周王朝輔佐王室,為了更好地保衛西周王朝東北邊疆的安寧與發展,由召公長子克到燕地就封。

在房山琉璃河鎮東麵的董家林村周圍,古稱聖水的琉璃河自北而南流,又蜿蜒向東流去,周初燕國的都城就建在了這個河灣地帶的高平台上。

隨著燕國勢力向東北方向的擴展,為防備山戎侵犯,約在公元前657年至公元前618年,燕國第十九任君主燕襄公向北遷都於薊城,此城原屬於薊國。薊國由帝堯的後裔建立的,曆史悠久。薊和燕相鄰,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燕國強盛,薊國弱小,於是燕國兼並了薊國。

薊城處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三麵群山環抱,北枕燕山、西依太行山、西北有軍都山,平原沃野延展於東南麵,永定河、潮白河蜿蜒穿過東西兩側,由於北有天險可守,南有水陸交通之便,於此立都無疑更為理想。

公元前318年,即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燕王噲即位的第三年,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事,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並把300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全麵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

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貴族的不服,在公元前314年時起兵攻擊子之,失敗,死於亂軍之中。

這場內亂,造成了人心的渙散和國力的嚴重削弱。齊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是對燕地文化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的一位君主。

燕昭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國君,早在他做韓國人質的時候,就受到一些中原諸侯國改革舉動的影響,懷有改革燕國的遠大抱負。

返國後,麵對燕王噲“禪讓”事件給燕國帶來的政治、經濟上的巨大破壞,為了收拾殘破局麵,使燕國重新回到與列國爭雄的地位,他勵精圖治,可謂不遺餘力。

首先,燕昭王把原來燕國的軍事重鎮武陽城營建成陪都,這就是曆史上所稱的“燕下都”。燕下都介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燕國通向齊、趙的咽喉地帶。燕下都的建立,對於鞏固燕國南部疆土,遏止中原諸侯國北進起到了很好作用。

接下來,燕昭王態度謙恭地向燕國賢士郭隗問計,求教治國之策。

郭隗說:“賢明的君主,把他的臣下當做自己的老師、朋友。暴君和亡國之君,把自己的臣下當做奴仆。好的國君能迎來天下賢士的讚助。對臣下驕橫專斷,隨便指使,任意斥責,隻能得到拍馬奉承的無用之輩。”

燕昭王聽了,決心招攬人才,便問郭隗:“我應該先去拜訪誰呢?”

郭隗給昭王講了一段故事:

古代有位國君,用1000兩黃金買一匹千裏馬,買了3年卻沒買到。

有一天,有個人去見國王說:“我能買到。”

國王就讓他去買。那個人用了3個月時間,500兩黃金,買回來的卻是一個死千裏馬的骨頭。

國君非常生氣,說:“我要你買活的,死的有什麼用?浪費我500兩黃金。”

那個人說:“買死千裏馬的骨,都肯花500兩黃金,天下人一定會認為您是真心想買千裏馬,那千裏馬一定會買到的。”

果然,不出3年,這位國君買到了3匹千裏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於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裏去住。燕王每天都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郭隗。

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公元前 310年,燕昭王在易水河邊築起了一座招賢台,用以招徠天下賢士。上麵堆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黃金台”。

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

在各地名士抵達燕國的時候,燕昭王親自拿著掃帚為他們清掃道路,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燕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經過28年的恢複,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

公元前283年,大將秦開大破東胡。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楚、韓、趙、秦、魏等攻破齊國,占領齊國70多座城池。至此,燕國進入黃金時代,疆域北至遼東,西至上穀,南與齊、趙接壤。

【旁注】

薊國 我國曆史上殷商時期自然形成的小國,國君為堯帝的後裔。其間時斷時續,周朝初年,薊國重新建國。直至春秋中期,薊國被燕國兼並。

禪讓 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製的模擬,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

諸侯國 指我國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製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封地的稱呼,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諸侯”的封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諸侯國封國的麵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中原 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

鄒衍 我國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戰國末期齊國人。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閱讀鏈接】

黃金台略成方形,占地20畝,高20米。台頂後建昭王殿,高約8米,兩側為招賢館,東有鍾鼓樓,鍾高兩米,重約一噸。殿後為進院,內有觀音殿;再後為三進院,內建藥王廟、孫聖殿、露天石佛等。

整個台上殿、堂、閣等建築共25間有餘,樹木花卉盈庭。同時並建一寺,名隆興,正殿前上嵌寶鏡,內有僧侶數十人。殿前鑿有一井,後人稱金台古井,傳說每值夕照,通過寶鏡反射,井內呈現類鬆似柏的奇數影像,塑成河北省定興縣八景之一金台夕照。

程嬰舍子智救趙氏孤兒

顓頊之後造父為周穆王養馬。

傳說,造父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

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裏,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