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趙風骨1(3 / 3)

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

後來,造父六世孫奄父之子叔帶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

趙氏遷晉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

後來,趙衰之子正卿趙盾執掌晉國朝政,就連當時的國君晉靈公都懼怕他。晉靈公年幼頑劣,寵信奸臣屠岸賈。

屠岸賈為己謀利,於是與晉靈公串通一氣,屢次刺殺趙盾,未遂。後趙盾逃匿,但是還未出國境,趙盾的族弟趙穿弑靈公於桃園,趙盾得以繼續掌權。趙盾擁立公子黑臀,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即位後,完全委國政於趙盾。

屠岸賈失勢,心裏暗中記恨趙氏,但又懼於趙盾的權威,不敢作亂。趙盾死後,屠岸賈又得寵於晉成公之子晉景公。

屠岸賈認為時機成熟,就告訴諸將:“當年趙穿弑靈公,趙盾雖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賊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孫在朝堂,那還怎麼懲罰罪惡之人呢?請誅殺趙氏!”

曾為趙氏家臣的韓厥卻反駁道:“靈公遇到賊人,趙盾正在逃亡,我們的先君以趙盾沒有罪,所以並不誅殺。如今你們要誅殺他的後代,這是違反先君的意思而亂開殺戒。”

屠岸賈不聽,決意要下手。

韓厥心急之下,親自到趙氏的宮室下宮要求趙盾之子趙朔趕緊逃亡。

趙朔不願意,說道:“如果你不讓趙氏絕嗣,趙朔死而無憾。”

韓厥答應了,回去便稱病不出。

趙朔與夫人趙莊姬做生離死別,並告訴趙莊姬:“如果生男子,他就叫趙武,當為趙氏複仇;如果生女子,她就叫文嬴,趙氏宗廟就該滅亡!”。

屠岸賈不請示國君而私自帶領諸將攻打趙氏於下宮,屠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盡滅趙宗。趙莊姬是晉成公的姐姐,已經懷有趙朔的孩子,逃到晉宗室的宮殿藏了起來。

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見到摯友程嬰,問他為什麼沒有殉難,程嬰說:“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兩人心意相通,遂為救援趙氏後代結成生死之交。

不久,趙莊姬分娩,生下一個男孩。

屠岸賈聽說了,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

趙氏母子逃脫了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

公孫杵臼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

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

公孫杵臼說:“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繈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采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

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隻好從山中出來說:“我程嬰不能擁立趙氏孤兒,誰能給我千兩金子,我告訴趙氏孤兒的下落。”

諸將非常高興,答應了程嬰的條件,出動軍隊隨程嬰去找公孫杵臼。

公孫杵臼罵道:“程嬰,你這個小人!當年下宮之難沒能隨主公而死,與我共謀藏匿趙氏孤兒,如今又出賣我。即使不能扶立少主,又怎麼忍心出賣我們?”

然後,公孫杵臼抱著嬰兒大呼:“趙氏孤兒有什麼罪啊?求你們讓他活命,隻殺我公孫杵臼就可以了……”

諸將不幹,將嬰兒與公孫杵臼一並殺死。

之後,程嬰背著賣友的惡名,忍辱偷生,把真正的趙氏孤兒帶到了山裏,隱姓埋名,撫養他成人。

15年後,有一天,晉景公生了病,一占卜,得知是趙氏的後代們在從中作祟。

晉景公問韓厥,於是韓厥勸誡晉景公:“趙氏的後代在晉國絕嗣的那不是趙氏家族嗎?中衍之後,都是嬴姓族人……如今我們的君主卻獨滅趙氏,國人都很痛心。隻希望國君能夠處理它。”

晉景公問道:“趙氏還有後世子孫嗎?”

韓厥俱實以告。

於是,晉景公與韓厥謀立趙孤,命趙武見群臣,宣布為趙氏之後,並使其複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等到趙武行弱冠禮,程嬰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及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之情。趙武啼泣頓首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了。

自此以後,俠義之風在趙地就成了一種傳統風尚。

趙國的文化源出三晉,而晉國正是我國古代法家智慧與武勇任俠風尚的發源地。而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品格,程嬰舍己為人、忠實於友誼的精神,恰恰是對武勇任俠的最好注釋。

【旁注】

顓頊 上古傳說中“五帝”之一,稱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居於帝丘。10歲佐帝帝少昊,12歲而冠,20登帝位。在位78年。

周穆王 姬姓,名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於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

晉文侯 (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晉穆侯費王之子,曲沃桓叔之兄,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在位。晉文侯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晉國的第十一任統治者,是晉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

正卿 春秋時部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上卿兼執政卿於一身,如楚之令尹,魯之東門襄仲,權力僅次於國君。也有部分諸侯因政體不同,未設正卿一職,如鄭以罕虎當國,公孫僑為政,即子皮為上卿,而子產為執政卿。

韓厥 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始為趙氏家臣,後位列八卿之一,至晉悼公時,升任晉國執政,戰國時期韓國的先祖。一生侍奉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五朝,是優秀而又穩健的政治家,公忠體國的賢臣,英勇善戰的驍將。

國君 指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具備國家雛形以後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夏、商、周稱“後”、“王”,戰國開始稱“皇”、“帝”,秦朝開始稱“皇帝”。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後”,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後”。

占卜 “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認為就其出現的裂紋形狀,可以預測吉凶福禍。占卜所需的物質材料分兩類,一類是顯示卜兆及刻辭用的載體,即龜甲、獸骨等;另一類是整治甲骨及刻辭用的工具,有鋸、鑿、鑽、刻刀等。

【閱讀鏈接】

宋王室自認是春秋晉國趙氏的後裔,因而對保存趙孤的程嬰、公孫杵臼等多次加以追封。南渡之際,徽、欽兩帝被擄,趙宋王朝風雨飄搖,“存趙孤” 更被賦予了強烈的現實政治意義。

宋室覆亡之後,人們仍把一些忠臣義士、遺民故老反元複宋的行動直接與曆史上程嬰、公孫杵臼等人保存趙孤的行為相聯係。如文天祥曾寫詩讚揚抗元忠臣家鉉翁:“程嬰存趙真公誌,奈有忠良壯此行。”

元世祖至元年間,元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發掘南宋六代皇帝的陵墓,棄骨草莽,唐玨等人暗中收拾遺骨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