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
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雞澤毛遂楚廷斥考烈王
公元前259年,秦軍圍邯鄲。危急關頭,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救兵,訂立“合縱”抗秦的盟約。
為了完成出使楚國的使命,平原君決定從食客門下挑選20位勇力文武備具者跟隨他一同到楚國去。
平原君說:“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可是選來選去,隻選出19人,還差一人。
這時候,食客中雞澤人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20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
毛遂說:“3年了。”
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如今,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3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讚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
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於是,平原君帶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國以後,平原君在楚國宮廷上與楚考烈王商談合縱抗秦的事,從早上談至中午,也沒有結果。
於是,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
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
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
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
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10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見毛遂如此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
毛遂說:“今楚地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
毛遂這一番話義正詞嚴,楚王羞愧,“唯唯”答應。
於是,毛遂捧著盛血的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請大王首先歃血為盟,其次是我的主人歃血,再次就是我。”
就這樣,在殿堂上訂立了合縱抗秦的盟約。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很有感慨地說:“毛先生一到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
從此待毛遂為上客。
由於趙長期處於戰爭期間,故趙民自幼就有習武之風,全民敬賢士、勇將,所以趙地各地都彌漫英雄主義的氣息。
公元前257年,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
盡管如此,但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公元前229年,秦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
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國公子嘉逃到代自稱代王,公元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亡。
【旁注】
平原君 我國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於養士而聞名,門下食客曾多達數千人。和齊國孟嚐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公子”。
楚國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楚文化的主源是中原文化。至楚國滅亡後幾百年間,楚國這個稱謂斷斷續續被多個政權與藩王沿襲保存了下來。五代十國時期的楚國史稱“南楚”或“馬楚”。
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我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李牧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嚐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閱讀鏈接】
李牧是當時趙國繼廉頗之後的名將。數年間,他率兵北破燕軍、南拒韓魏,而且幾敗秦軍,王翦畏之如虎。
後李牧又取得番吾之戰勝利,秦王看到這種情況,認為隻能智取,不可強攻,遂派人去王翦軍中,告訴王翦說:“李牧是趙國北邊名將,我們不容易打勝他。將軍不妨叫人去跟他講和,以後我自有辦法。”
王翦按照秦王的指令,開始與李牧和談。
之後,秦王又派奸細到邯鄲,用大量金銀財寶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說李牧私自與秦軍講和,密謀反趙降秦。
郭開雖然身在趙國而心在秦,又接受了賄賂,便按照秦王的旨意行事。在郭開的慫恿下,趙王派人逮捕了李牧,把他捆綁起來殺害了。
在關係到趙國生存的危急時刻,趙王逼殺賢將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加速了趙國的最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