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趙風骨3(2 / 3)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15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15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15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秦王隻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15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沒有辦法,隻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

藺相如認為對趙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

秦王對趙王說:“聽說你鼓得一手好瑟,能為大家展示一下嗎?”

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就走到秦王麵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

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隻有5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拚了!”

秦王被逼得沒法,隻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隻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麵。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

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

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成為我國戰國時期曆史上非常富有代表性的人物。

【旁注】

和氏璧 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朝廷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時期廢止。

澠池 仰韶文化發祥地。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

缶 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

【閱讀鏈接】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裏得到一塊璞玉。

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

玉工說這隻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