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燕趙風骨3
壽陵少年學步邯鄲
燕趙地域素來是音樂歌舞之鄉。當時,邯鄲人舞蹈藝術之高超,而且又相當普及,成為當時風行的舞步。
比如,邯鄲流行著一種“踮屣”的足部動作,穿著無跟小鞋輕輕踮起腳跟而用腳尖舞蹈。此外,邯鄲還流行著一種姿勢優美的舞步,行走起來輕鬆自如而且婀娜多姿,許多地方的人都慕名想來學習這種舞步,壽陵少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傳,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
不料,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壽陵少年仔細觀察趙國都城內來來往往的人,觀察他們的步伐、步法、擺手的姿勢,甚至是身軀的擺動。他的觀察不可謂不仔細,於是他開始模仿,他的模仿不能說不用心,可是他總是學得不像。
他很苦惱,於是他坐在城北的小橋邊苦苦思索。看著如織的人群,壽陵少年迷茫了,為什麼自己總是學不會他們那動人的姿態呢?或許是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已經習慣了自己走路的方式?他下定決心忘掉自己怎樣走路,從新開始。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地忘掉了自己原先怎樣走路,不過他卻沒有學會趙國人走路的樣子。最終他隻好“匍匐而歸”,爬著回了燕國。
邯鄲學步隻是個寓言,未必真有其事,但從這個寓言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邯鄲人有著較高水平的舞蹈藝術。
戰國末期,荀子所著的《樂論》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對音樂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概括。而且,荀子的《成相》篇更是直接反映了燕趙地區“成相”這種被稱為的民間說唱藝術的興盛。
西漢時期,燕趙音樂歌舞更趨興盛。西漢中山人李延年是著名音樂家。他不但善歌,而且長於音樂創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而且思維活躍,他曾為司馬相如等文人所寫的詩詞配曲,又善於將舊曲翻新。
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摩訶兜勒》編為譜寫“新聲”二十八解,稱為“橫吹曲”,用於軍中。這是我國曆史文獻上最早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他為漢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於皇家祭祀樂舞。
李延年把樂府所收集的大量民間樂歌進行加工整理,並編配新曲,廣為流傳,對當時民間樂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李延年對漢代音樂風格的形成及我國後來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與毛生等人又共同收集《周官》以及諸子百家論述音樂的文獻,整理成《樂記》一書,對儒家的音樂理論作了係統的總結。漢成帝時,王禹任謁者,便將《樂記》獻給朝廷。《樂記》一書後經劉向整理後,便成為了我國古代音樂理論的綱領。
魏晉北朝時期,由於民族大融合的影響,燕趙音樂歌舞又呈現出新的特色。早在鮮卑族進入中原以前,鮮卑部落首領就從曹魏和西晉政權那裏得到了一批音伎和樂器。
西晉滅亡後,前趙劉聰和後趙石勒又獲得了西晉的大量伶官和樂器。其後,幾經輾轉,這批伶官和樂器又被北魏政權所獲得。於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在燕趙地區開始並行兼用。
【旁注】
荀子 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司馬相如 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是我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河間獻王劉德 漢景帝劉啟之第三子,封河間王,都樂城。史稱劉德有雅材、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之亂、內宮儲位之爭,使獻王劉德感歎儒道衰微、道德淪喪,於是在封地河間國內收集佚書、修興禮樂,以期通過彙集並研究儒家典籍來振興儒學。
北魏孝文帝 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閱讀鏈接】
北魏初期,凡朝廷祭祀和聚會,都采用漢樂;而在宮廷中,鮮卑統治者則唱鮮卑歌曲《真人代歌》,時與絲竹合奏,以示不忘其本。至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後,隨著民族大融合的逐漸實現,漢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便融彙在一起,形成了新風格的燕趙音樂舞蹈。
《敕勒歌》、《踏謠娘》、《蘭陵王破陣曲》等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優秀燕趙音樂舞蹈的傑作,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風格。
藺相如為廉頗回車讓路
戰國時候,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15座城來 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於是,有大臣推薦藺相如。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