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燕趙拾英1
在漫長的曆史轉變中,各朝各代都在燕趙地域留下了的不可磨滅的痕跡,也導致了燕趙文化與關東文化、齊魯文化、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等發生碰撞。但是,燕趙文化與外來各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接觸、頻繁交流、相互吸取、主動調適的現象。
各種文化的融合,使得燕趙文化在繪畫、剪紙、雕刻、工藝等方麵呈現出了不同的品位。
獨秀群芳的武強年畫
武強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始於夏商時期,正式建製於兩漢。悠久的曆史為武強留下了燦若星河的古代文化。
據考證,武強木版年畫產生於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相傳,明永樂年間,山西省洪桐縣藝人到此以後,促進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
起初是民間畫家親筆畫,逐漸發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時人煙稠密的武強南關,便是“家家點染,戶戶丹青“,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畫產地之一。
武強年畫發展至清康煕、嘉慶年間,社會安定,各業繁榮,為年畫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
這時,武強年畫的生產以縣城南關為中心,輻射周圍近70個村莊,可謂村村點染,戶戶丹青,很多農民以年畫為副業,多數農忙務農,農閑印畫。
每年中秋節後,各地畫商雲集武強。沒到這個時候,武強南關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各客店都人滿為患,熱鬧非凡,使這裏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年畫集散中心。
當時,出現的著名畫店有“天玉和”、“萬興恒”、“寧泰”、“泰興”四大家,之後相繼出現了“祥順”、“德隆”、“東大興”、“義盛昌”、“新義成”、“吉慶齋”、“同興”、“大福興”等八大家。各村小作坊難以數計。
這些大的畫店都是長年生產,皆為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臨街開門售貨,後院為雕版、印刷作坊。出樣子有專門畫師,有些畫師專門受聘於某作坊,有的在家專門從事畫稿等作坊上門求畫樣子。
曆史上著名的畫師有段老朋、閻老墨、韓春堂、趙大亨等。有的畫店長期雇工五六十人,幾十台刷畫案子,最大的“寧泰”長年雇工300多人,在武強的南關有畫案100多台。
至清後期,最為興盛的是雙興順、正興和、乾興、福興德、德義祥、德祥,還有八大家中的同興、新義成,加在一起,被稱為“新八家”。
仍以南關為中心,設有“畫業公議會”,“新義成”掌櫃王訪臣和“吉慶齋”掌櫃李強齋先後為會長。協調畫業事宜,統一熬製顏色,規定市場價格、保證生產質量、市場穩定,使武強畫業生產一度趨於規範化生產、經營。
色又鮮,紙又白,年畫打從武強來,
南桃北柳論畫莊,農家年畫數武強。
武強年畫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農民藝術,是農民思維與物質觀念的產物,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民和農村居住特點而產生的。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武強年畫最突出的特色。
從天至地,從古至今,從幻想至現實,武強年畫豐富多彩的題材美不勝收。
早期武強年畫以神畫為主,有“十分年畫七分神”之說。隨後,武強年畫的內容不斷豐富,可以分為驅凶辟邪、祈福迎祥、戲曲傳說、喜慶裝飾、生活風俗五大門類,成為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
武強年畫形式多樣,分門別類,“量體裁衣”,如門畫、中堂、對聯、條屏、貢箋、窗畫、灶畫、月光、炕圍、桌圍、雲子、開條、鬥方、燈方、扇麵、繡樣兒、張噠、冊頁、西洋鏡 、博戲圖等,還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等。形式多樣滿足了人們的多種需求。
構圖飽滿首先是適應木版印製工藝的要求。因為木版年畫全靠手工印刷,畫版上若有大片空間,便會塌紙沾汙畫麵,因此,藝人總是盡量把畫稿畫得圓圓滿滿,幾無空閑,在無法補起的空間上,也是添加一些與主題相關、象征吉祥、發財之類的圖案。
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獨立的“墊版符號”,這種豐滿的畫麵有助於造成一種充實感,一種熱鬧氣氛。也表達出人們希望生活圓圓滿滿的美好願望。
武強年畫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誇張的頭部重點表現眼睛,目語心聲。注重表現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氣質,講究“武將要威風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
藝人筆下的動物更是大膽誇張頭部的刻繪,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說。
武強年畫在繪稿上用線簡練,線刻大刀闊斧,粗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發揮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現出古樸稚拙的藝術風格。
也有一些作品陰陽結合、剛柔並濟,以粗獷有力的線條區分大的輪廓結構,以委婉頓挫的線條勾勒細部裝飾,通篇看去整體感強,既大氣磅礴又精製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