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年畫印刷以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為基調,色彩鮮豔、對比強烈。通常神品為紅、黃、藍三套色,戲出花卉類則增加一個品紅。
因黃、藍重疊可壓出綠,黃和粉紅重疊可壓出橘紅,粉紅與藍重疊可壓出紫,這樣,三套色版可印出紅、黃、藍、綠、紫5種顏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紅、粉、黃、藍、綠、桔、紫7種顏色,收到豐富的色彩效果。
武強年畫主題突出,結構嚴謹,畫麵清晰,線條粗獷,人物形象健美,舉止體態傳神,堪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是我國年畫中一支絢麗多彩的花朵。
【旁注】
洪洞縣 地處山西省南部。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雄偉綺麗,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人文資源古老獨特,民俗風情絢麗多彩,有“華人老家”的美譽。
中秋節 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連環畫 又稱連環圖畫、連環圖、小人書、小書、公仔書等。指用多幅畫麵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題材廣泛,內容多樣。廣義的連環畫可以拓展到文人畫的卷軸、廟堂的壁畫、民間的花紙年畫、小說戲曲中的“全相”、建築中木雕和磚刻。
【閱讀鏈接】
武強年畫伴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曆史,映照出燕趙文化的蹤跡。武強年畫一般在春節前上市,以滿足人們貼年畫的民俗需要。
內容主要有六神圖像,即天、地、灶、倉、財神及弼馬溫,為敬神活動所用,以祈求來年幸福康泰;祝福祈祥圖,如《吉慶有餘》、《劉海戲金蟾》等;鎮妖辟邪圖,如《鍾馗》、《門神》等;反映世俗風情的,教人勤勞善良,修養品德的,如《女十忙》、《男十忙》、《漁樂圖》、《打圍郎》等,表現了男耕女織、捕魚打獵的農耕社會民俗;有諷刺不良品行的,如《愛錢鑽錢眼》、《扶上杆兒掇梯子》等。
一些神話傳說、曆史人物、戲曲故事也進入武強年畫的題材內容,如《三國演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傳》、《嫦娥奔月》等。
民間瑰寶楊柳青年畫
天津曆來有著“河海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在這樣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曆史條件下,天津人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
楊柳青木版年畫為我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因產於天津西南楊柳青而得名。在我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據說,楊柳青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戰亂四起,一個善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成片的棗樹林,他一下就想起了他的看家本領——雕刻,棗樹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
於是,逢年過節就刻印門神、灶王、鍾馗來賣,以此來維持生活,楊柳青的人們也爭相模仿。
至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裏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開始風行。
楊柳青年畫的畫樣有幾千種,至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
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
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健隆、戴康增兩位畫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麵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楊柳青年畫在清中葉先後出現了兩大派,即以表現曆史故事為主的齊家和以表現小說戲曲為主的戴家;至清末,又出現了集兩者之長的霍家。至此,楊柳青年畫三大派形成鼎足。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一步步走向衰落。後來,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莊,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複蘇。隨著民間藝人對鄉土藝術的追求,楊柳青年畫發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起來。
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