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嘉興(1 / 3)

1

老天待嘉興不薄,它在兩座著名的天堂城市之間,曆史上,它就是中國最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是江南有名的錢袋和糧倉,明清時被譽為“江南一大都會”。

這個“土膏沃饒,風俗淳秀”的地方,是塊寶地和福地。

2

老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因為“不憂凍餒”,所以這個地方的人也沒那麼多的心事和心機。誌書上也說,嘉興這地方“其俗少陰狡”“士美民秀”“人性柔慧”。

嘉興人的性格,跟這個城市一樣,秀外慧中,溫文爾雅。

3

同在浙江,麗水是九山一水半分地,台州是七山一水兩分地,湖州是五山一水四分地,而嘉興,竟然有六田一水三分地。

浙江所有的地市中,就數嘉興的田地最多了。

老天爺是不是有點偏心眼?把這麼多的好田好地都給了嘉興。

4

什麼是全國百強縣呢,就是中國一百個最富裕最強大的縣(市)。嘉興下麵的五個縣(市)——平湖、海寧、桐鄉、嘉善、海鹽,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之列。

嘉興人財大,但氣不粗,說話不噴響鼻。這一點很招人喜歡。

5

運河之於嘉興,是血管和動脈,也是嘉興的文化血脈和精神符號。

京杭大運河蜿蜒而過,將南湖攬在懷中。每次到嘉興,隻要往石拱橋上一站,看到沉默的大運河,就會想到它昔日的繁華,當年,多少官舫賈船從橋下經過,千百年來,又有多少的風流被雨打風吹去。

嘉興人都說自己托了大運河的福,大運河穿越嘉禾大地,給這片江南平原帶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也帶來了富足,帶來了靈氣,使得嘉興成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成為中國古代稻作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的財富重地。

6

嘉興是長三角的中心,跟上海、杭州、蘇州是近鄰,隻有一小時的車程。嘉興很謙虛地說自己是滬杭蘇的後花園。

跟這些個名氣老大的城市緊挨著,是好事,凡事都能沾點光,人家吃肉它能喝肉湯,人家栽花它能聞香,不過它的鄰居太有名了,以致有時候嘉興成了陪襯,就好像新娘邊上的伴娘,再是美麗,注意力還是會被新娘吸引過去。

7

嘉興夾在“左杭右蘇”中間,東北麵是上海,在外地人聽來,嘉興話跟上海話很像。

嘉興人到上海就好像走親戚一樣自然,想買衣服了,去上海;想看病,去上海;孩子讀書,自然也是去上海。不過旅遊和度假嘛,嘉興人還是去杭州和蘇州多一些。

8

嘉興這地方富足,家底殷實,所以它沒有暴發戶那種俗不可耐的腔調,也沒有暴富之後的那種淺薄和輕飄,它是不動聲色的,它就像家底豐厚,卻很有教養的好人家。

前些年,省作協組織作家去嘉興采風,當地的官員向我們介紹嘉興的情況,話一起頭,便是軟實力,那些硬邦邦的“產值”“利潤”之類,讓位給了嘉興的“文化”“名人”和“特產”。

9

嘉興的城市氣質是一脈相承的,無論世事如何改變,環境如何動蕩,它都不曾改變過、搖擺過。它就像一位美人,一以貫之地優雅著,溫柔著,含蓄著,年輕時這樣,年老時也這樣,平淡時這樣,發達時也是這樣。

10

嘉興出讀書種子,嘉興的讀書氛圍很濃,這是個不愛武裝愛文裝的地方,它“罕習軍旅,尤慕文儒”,有錢人家自然要子弟好好讀書,沒錢的人家也要從牙縫裏省出錢來給子孫讀書,所以有“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知以教子孫讀書為事”的說法,難怪明清兩朝2000多名江浙進士,嘉興就有600多人,占了1/3。

11

嘉興的南湖相當有名。明末大文人張岱就寫道:“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載書畫茶酒,與客期於煙雨樓。”

有湖,有畫舫,有美人,有煙雨樓,當然是風流之地,但曆史偏偏選擇了南湖,它的風花雪月讓位於時代風雲,中國的命運在南湖的這條遊船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12

到了嘉興,少不得要去南湖。

南湖不大,因為它是中共一大會址,理所當然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國家5A級景區,當然更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除此之外,它還是黨員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基地。

一到紅色七月,全國各地不計其數的人,朝聖般地湧到這座城市來,說是“遙想革命先驅們當年的豪情萬丈,感懷那個開天辟地的偉大時刻”,當然順便也來領略一下江南風光。

13

嘉興人喜歡向紅船表忠心,比如,嘉興日報報業大樓的門廳內,不像別地方的報社一樣,寫幾個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或“真實記錄曆史,客觀反映時代”之類的大字,它寫的是——“辦好紅船旁的黨報”,有種一本正經的詩意,還有沉甸甸的責任感。

14

在別的地方泛舟湖上,會生發些風花雪月的感受,在南湖上坐船,生發的卻是“一葉舟中憂天下,萬頃碧波念蒼生”的感慨。

15

全中國沒有一艘船的地位,比得過南湖的紅船。無論是乾隆下江南坐的龍舟,還是茅盾筆下“突突”作響運蠶繭的小火輪,或者徐誌摩與陸小曼泛舟西湖時坐的畫舫。嘉興南湖上,這條被人稱為“紅船”的中共一大紀念船,因為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見證了中國革命從這裏揚帆起航,而具有非凡的意義,被寫進史冊。

16

嘉興人說自己人文底蘊豐厚是有底氣的,走進嘉興的餐飲店,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飯館,牆上通常都有書畫掛著。

17

嘉興人送禮,如果送給外地朋友,一般會送幾袋嘉興粽子,如果是送給單位,十有八九會送一條南湖紅船模型。前者叫經濟,後者叫政治。

18

每次到嘉興,煙雨樓總要走一走的,南湖的煙雨樓來頭不小,杜牧作《江南春》,其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句,煙雨樓因此而得名。嘉興有多少的煙雨,又有多少的風雲啊。

19

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半的文化名人出在浙江,這一半文化名人中,又有一大半出在紹興和嘉興。

就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領軍人物吧,錢塘江的南邊紹興出了個魯迅,北邊嘉興出了個茅盾。一江兩岸,孕育出兩位文學巨匠。

吃黴幹菜長大的魯迅,憤激尖銳,“橫眉冷對千夫指”。而吃豬蹄髈長大的茅盾,則顯得平和衝淡。這兩位文學巨匠的性格,跟生他養他的城市氣質,是多麼接近啊。

20

如同血脈之於身體,河流之於大地,茅盾之於嘉興,就好像老舍之於北京、張愛玲之於上海、永井荷風之於東京,沒有這個城市人文、風物的滋養,就沒有茅盾的作品。當然,沒有茅盾,這個城市在全國文化人的心目中,地位也不會那麼高。

21

嘉興人很喜歡扯乾隆皇帝跟海寧的八卦故事。嘉興人都把乾隆爺看成嘉興人民的好兒子,說乾隆六下江南四至嘉興的海寧,為的就是看望他在海寧的親爹陳閣老。

明明知道這個所謂的宮闈秘聞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但嘉興人不管那麼多,為了推廣旅遊,還是毅然決然把鹽官說成“乾隆故裏”,跟皇帝老兒攀點親,怎麼說身價也能抬高一些。

22

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氣質讓人著迷,王國維、沈鈞儒、蔣百裏、李叔同、豐子愷、茅盾、徐誌摩、張樂平、朱生豪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

幸運的是,千百年來,這座城市的文脈從來沒有斷裂過。現在又走出一個餘華。憑《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餘華就可以躋身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列——他曾經是海鹽的一名牙醫,跟魯迅一樣,半途棄醫從文。

23

江南的城市很多,嘉興又是江南中的江南,好像天姿國色的美女是女人中的極品一樣,嘉興有著最江南的味道。江南六大古鎮,分布在三個城市:蘇州、嘉興、湖州。這六大古鎮,周莊、同裏、甪直在蘇州,西塘和烏鎮在嘉興,南潯在湖州。

蘇州的周莊因陳逸飛而出名,嘉興的烏鎮因茅盾而出名,而南潯則以蠶絲出名。

24

嘉興不止有婉約的小橋流水,還有豪放的驚濤拍岸。如果說烏鎮與西塘的氣質,是江南曼妙婀娜穿著印花藍布的江南女子,那麼舉世聞名的海寧錢江潮,展示的則是橫刀立馬的男子漢的雄渾大氣。錢江潮尤以農曆八月十八潮最為壯觀。

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的錢江潮,讓天下人震撼。

附帶說一句,為了觀潮,每年總有人搭上性命的。

25

到哪裏看窗上新月一鉤,到哪裏聽窗外木船欸乃,到哪裏找最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呢,還是到嘉興來吧,這裏有被譽為“中國江南封麵”的烏鎮。的確,烏鎮經得起這樣的讚美,它不僅是嘉興最美的地標,還可以做江南的代名詞,它的青瓦白牆、垂柳碧桃、小巷石板路都是原汁原味的江南,它的味道,就像茅盾所寫的“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歸……”對這個江南小鎮,怎麼抒情都不過分。

烏鎮的靜美,能安撫所有遊子的心,難怪,詩人、文學家、畫家木心,這個在美國孤獨奮鬥終被西方主流社會承認的大藝術家,在曆經繁華後,最終還是選擇將自己的暮年安放在家鄉烏鎮。不僅是因為葉落歸根,最重要的是烏鎮所體現出的江南之美,這種美,足以成為所有中國人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