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媒體公共外交戰略應有的特色等(1 / 2)

我國媒體公共外交戰略應有的特色

“公共外交”是指麵向外國公眾的一種國際交往,它表達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強迫性;主體不是政府外交部門,更強調非政府組織。而大眾媒體在推進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優勢。

我國媒體公共外交戰略應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選題,精心策劃,認真準備。二是堅持客觀報道,展現大國胸懷。三是采用 “我在現場”的第一人稱采編方式,加強衝擊力。

相對於針對某一短期衝突性問題而展開的報道,公共外交中的媒體作為更傾向於持久、真誠的態度和文化表達。開展公共外交的大眾媒體需適當轉變思路、創新做法,以實現長期的積極效果。1、以積極態度推動對話交流。2、用事實說話,用數字說話,按新聞規律辦事。3、轉變思路,內宣外宣整合推進。新聞報道必須用時代的眼光來審視,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國內外受眾的新期盼、新要求。在報道國內問題時務必要注意國際因素,在報道國際問題時也必須聯係國內影響。以文化交流為主打的媒體公共外交,在節目製作上需要更多投入,使節目質量精益求精。

(摘自《新聞記者》 文/趙凱)

整合:2010年傳媒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新數字技術使傳媒發展實現了對於介質的超越、傳受關係的超越以及內容服務與非內容服務界限的超越。因此,整合,將成為2010年傳媒發展的一道新景觀。

一、與他媒介之間的整合。媒介融合無非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資源(品牌、內容)共享降低成本;二是通過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競爭能力、市場能力、來攫取新的市場空間,形成新的市場價值。因此,我們應以市場需求和媒介功能的整合來形成雙贏、多贏的媒介合作模式。由此,我們便有可能在自身資源和渠道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多平台、多介質的整合,借助內容和廣告的多重“落地”,實現內容資源和廣告資源的多重價值實現。

二、與傳播的“全民生產”能力的整合。有研究報告稱,到2010年全美國發生所有重大事件中有可能普通公民個人首發新聞占比將達到70%或者更多。也就是說專業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表達新聞這方麵已經不占絕對優勢,它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公民新聞運動的浪潮所擠壓。但是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一種潮流和現實來實現某種傳播生產方式的創新。

三、與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商業資源的整合。媒介不僅是內容彙聚的平台,也應該成為便利各種社會資源和商業資源彙聚組合鏈接的平台。在促成商業資源和社會資源彙聚整合的前提下,傳媒可以找到自身為社會、為他產業提供更加豐富價值的新增長點。

(摘自《新聞與寫作》 文/喻國明)

新聞評論應有五個高度

“獨家觀點”日益重要的今天,黨報的新聞評論應從政治高度、時代高度、理論高度、民生高度、文字高度來正確引導輿論,提高輿論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