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實說話”是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如實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有了這樣的角色認知,我們在采訪中,就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揭露真相、幫危扶困、答疑解惑,捕捉群眾喜聞樂見的事。同時,我們的鏡頭應該是平視的,看待事情的角度應該是從大局出發,既要對投訴對象的個體負責,更要對事件的根源、起因和問題進行追究,以解決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為目標。從具體采編實踐來說,就是要把采訪好的素材拿回來,並對主題加以提煉,說出好聽好看的故事來。從筆者在《幫女郎 幫你忙》的采編實踐來看,要說好這個“話”,並不容易。
一、稿件的開頭要定基調,構造故事氛圍
《幫女郎 幫你忙》是安徽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的一檔30分鍾日播直播、熱線服務類節目,節目的定位是從“幫忙”角度切入,講述老百姓身邊的煩心事、開心事。節目於2008年10月18號開播,而所有一線采編人員全是才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對電視新聞的認識來自於書本和以前看電視的經驗。先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在報道一個資助貧困先心病兒童活動的時候,記者送來的稿件一開頭便是活動啟動現場+活動方講話。這樣做新聞肯定不行,若播出去,觀眾可定會換台。其實像這樣的活動報道,欄目一般不報,如果要報,肯定也要作一些技術處理。因此,記者要提前做功課,帶著問題去現場找點,找到點了,還得采訪到相關的人和事例,給新聞注入故事和情節因素。上述稿件打回去後,記者又進行了重新采訪,他找了一個小女孩,家裏窮,到了8歲,父母才湊了幾千塊錢為她治病,沒想在來合肥看病的路上,這筆錢卻讓小偷偷走了,把這件事放在開頭,新聞就有了很好的故事性。
新聞的開頭要吸引人,除了一開頭就引入情節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現場。比如有一組報道,說肥東縣有個孩子叫小龍,今年10歲,母親死了,父親兩天前又病逝,孩子在村子裏沒有一個親戚。記者去了該村,可這個孩子挺內向,什麼都不說,全是村民們說的話,這樣的稿子也不好做,因為它故事有了、情節有了,但人不出彩。不過記者抓住了一個細節,就是小龍的哭。向下俯拍的一個中景,小龍一個人站在自己家的堂屋中間,屋子裏什麼東西都沒有,隻有四麵牆,孩子撕心裂肺地在那哭,嘴巴張得很大,眼淚也不擦。記者抓住了這個鏡頭,並放在開頭,主持人導語過後就是孩子哭的畫麵——那麼委屈,那麼無助,雖然一句話也沒有,卻給片子定下了基調。
二、稿件的結構要有輕重、有設計,有內在的節奏
新聞稿,講究兩件事,一個是開頭的導語,一個是完整的新聞事實。對電視新聞來說,除了這兩樣,節奏也非常重要。節奏有輕重緩疾,有抑揚頓挫。聽評書的人都知道,說書的人不完全是說書,在說到關鍵時候,比如武鬆打虎的刹那,他會慢一點,烘托現場、烘托氣氛,打完虎了,節奏就變得快了。電視新聞也是如此,既然是說故事,肯定要有側重,而電視又是畫麵和聲音的藝術,因此,在針對具體的畫麵和現場時,也要根據故事本身的張力進行加工,或配音樂烘托,或加音效來加快節奏,或用閃回來轉換場景。
而節奏的把握,主要在於兩塊:一塊是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情緒。采訪對象的話語、同期聲、現場,本身即是一種節奏,根據這個現場,記者有的放矢地處理稿件,區分哪塊要加解說詞,哪塊要配音樂,哪塊一筆帶過。另一塊就是故事本身的情節張力。對於監督報道,故事的情節張力就是記者調查的步步深入,當調查的難度越大,受阻越大,所費的筆墨就要越多,還要適時地注入懸念,用提問、設問的辦法,在解說詞裏加以強調引導,節奏也要放慢。而對於情感故事的報道,節奏則更為重要,因為發生在尋常人身上的悲歡離合,本身就是故事,而且由於它是過去時態的,因此在重構故事的時候,就存在取舍問題,取和舍,本身就是注入了節奏。
三、解說詞的寫作要口語化,措辭要有對象感,適當注入閑筆
傳統的電視新聞稿件,是說事,主要是把一個事情說明白。但電視民生新聞,在說事的基礎上,更要注意措辭,解說詞要口語化,而且還要設計具體的情境,就像跟人麵對麵嘮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