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寫作過程論(二)(1 / 3)

實用觀察,是把對象當作一個功利對象,判斷感知事物的標準是“它有沒有用?有多大的用?”

藝術觀察,以審美的眼光去感知事物,結果是把主體引向精神的愉悅和審美。藝術觀察是從觀察者的主觀情感出發、從審美的關係上認識觀察對象。其目的是從客觀事物中挖掘出富有詩意的方麵,並注重捕捉客觀事物對觀察者的影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指出,“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進行藝術觀察時,由於觀察者的個性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觀察結果也不一樣。比如,同是秋風,有人感到清爽暢快,有人則感到肅殺蕭條。即使同一個人觀察同樣一個對象,由於其情感和心理的變化,結果也會有差別。比如,同是圓月,有時它讓我們感到幸福美滿,有時卻會叫我們黯然神傷。

以盧浮宮的維納斯雕像為例,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塊石頭,那就會感覺到許多汙痕、粗斑、空穴等;如果把它當一個真實的女人,那會因其斷臂而不快;如把它當藝術品,才會忽略這一切,達到審美。

對整個寫作活動來說,作者對生活的把握,首先是一種實用功利的觀察,其次才是藝術審美觀察,拋開個人得失,用高尚的審美情趣去審視消化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

(2)觀察的作用

觀察是人們認識、發現客觀事物的基礎。一個人隻有對周圍事物不斷進行係統而周密的觀察,才能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茅盾說:“故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包括所謂‘煉字’在內)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觀察力的養成。”4英國詩人及劇作家莎士比亞年輕時從鄉下來到倫敦,在一家戲園子當看馬的馬夫。他在工作之餘,認真注意和揣摩舞台上的一切,為他以後的劇本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觀察是發現和獲取材料的重要途徑。法國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初學寫作時,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先讓他到外麵觀察生活一年,並把所看到的記錄下來。莫泊桑由此養成了認真觀察生活,勤奮寫作好習慣,十年之間,寫了十六部短篇小說集,六部長篇小說,三部遊記。有些文章強調材料的真實生動,作者如果不實地觀察,感受是難以深刻的。恩格斯為了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曾用21個月進行觀察調查,他說:“我非常認真地研究過你們的狀況,研究過我所能弄到的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並不以此為滿足。我願意在你們的住宅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5

⒉觀察力的培養

(1)要有正確的態度,要投入、專心。

柳青也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觀察與否注意什麼的問題,而是觀察的態度問題。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樣善於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這就是說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熱情——熱情地喜歡人、幫助人、批評人或反對人。”6不熱愛生活的人,決沒有心思去觀察社會;不喜好自然的人,也決不會去觀察自然。一個利欲熏心的市儈,縱使在明山秀水間生活終生,也不會體味出山水的真意。

(2)要善於抓事物的特點。

所謂特征,是指人的個性、事的差別、物的不同。每一個事物都有區別於他事物的獨有的特征,既包括事物外貌特征,也包括事物的精神。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算掌握了該事物。一棵樹的葉子,看上去大體相同,但仔細一看,每片葉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異的方麵。這是自然法則。

(3)進行積極的感受和思維。

觀察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事物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對事物表象的把握中及時地捕捉事物對觀察主體的影響和啟發,通過觀察產生對社會的獨特感受和深入思考。這樣,我們從觀察中得到的就有了三種東西:事物的狀況、事物引起的情感、事物中隱含的道理。這就是葉燮所謂‘物、理、情‘。隻有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具有藝術眼光的人,能從平常的或異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覺到某種人生意蘊,從人們不屑一顧或一笑置之的對象中感悟和挖掘出深刻的寓意。

(4)五官開放。

觀察要用眼睛,據視覺心理學的研究,一個正常的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是從視覺通道輸入的。達芬奇曾說,被稱為靈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靈的要道,心靈依靠它才得以最廣泛最宏偉地考察大自然的無窮作品。

觀察以視覺為主,但並非隻限於視覺。為了把握事物的多樣性,往往需要多種器官同時開放。

王蒙說:“你看到了雨絲,這是一種視覺的形象。這雨絲可能是細細的,因為這是場春雨,不是夏天那種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覺到一種涼意,有時候,你還會聞到由於下雨泥土潮濕的氣息;甚至下雨以後樹葉和花的顏色、氣味,都會發生變化。下雨的時候,還包括陰天所給你的視覺的感覺,這種陰沉的天空的感覺,也許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種快樂。如果是農民,他感覺是快樂的,因為他們的莊稼地,還有許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區,對春雨的感覺更敏銳。一場春雨過後,到處都是綠草。連牛啊,羊啊,放羊放牛的牧民啊,都感到非常快樂。所以說,下雨這麼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它是與你的視覺、嗅覺、聽覺和你的許許多多的一係列複雜的感覺都分不開的。”7

(5)掌握多種觀察方法

尋根觀察法:

老舍說過,觀察事物,必須從頭至尾,尋根追底,找到它的“底”。這種尋根觀察,必須持之以恒,有的還要反複多次,才能尋出事物的“根”,否則就無法下筆。

比較觀察法:

要觀察到一個人物或一個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魯迅在散文《雪》中,對南北之雪作了精細比較: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麵還有冷綠的雜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定序觀察法:

觀察是有意識的活動,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遠,或由東到西,或由點到麵,或由外及裏……觀察的順序、方位不同,所觀察到的情狀也不相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隻有按確定的順序觀察,才能在行文時一步一步地寫來,使得文章層次井然。

換時觀察法:

變換認識的時機,從不常見的時刻進行觀察認識人物、事物的不同狀態。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時間裏是富有變化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指出:“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時序節令裏千變萬化,而人類在不同的時間和氣候裏,也有各種不同變化。進行觀察有時須根據需要改換觀察時間,以便觀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節令、時間中的不同表現及其特征。

易地觀察法:

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間裏的表現是不相同的。同是一個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地點就有不同的表現。茅盾認為,活人們是到處跑的。一個商人固然常在店鋪裏做生意,但是也和他的老婆和兒女們另有一種“生意經”。他在商業上打的算盤,不一定就是他和親戚來往家事糾紛時的算盤,你如果隻在他的店鋪裏觀察他,——隻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守候他,當然是不夠的,你必須跟著他到處跑。從他的店鋪裏跟他出來,跟他到小館子裏,到朋友家裏,到他家裏,到他臥房裏,一直跟他到“夢”裏。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職業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隱秘的私生活。這樣觀察過後你寫出來的人物方有“個性”,方是一個“活人”。

觀察事物也同樣。如同為鬆樹,平地之鬆與山頂之鬆不同。黃山玉屏峰有迎客鬆,是因山頂風大才使得鬆樹伸出迎客之手。

(二)體驗

體驗是指是主體通過實踐的方式感同身受地進入生活以此來認識理解周圍世界,是主體的心理結構對外界事物的感受、體味、感動、感悟。它往往是通過意象、意境傳達出來,供讀者、觀眾去咀嚼,去回味,去想象。相對於觀察和感受,體驗顯得更加深刻、更加神秘、更加活躍。

⒈體驗的類型

(1)直接體驗:親身經曆直接感受。創作者站在自己的對麵,把自己的主觀世界當成客觀對象來加以審視和觀照。人類既可以認識和征服外在的客觀世界,同時也可以認識和征服自己的主觀內心世界。作家、藝術家深入現實、經曆人生,在有了豐富、生動的各種感受、認識之後,並不是局限於這些感受、認識,拘泥於眼前的事物,而是力求超越它、升華它,把它們當成客觀的對象,站到其對麵去,進行審視和觀照。

(2)間接體驗:主體在欣賞客觀對象時,完全溶入到對象裏麵去。他既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也不是精細地觀察,深刻的剖析,而是和對象完全溶為一體,與對象同呼吸、共命運,對對象的一切感同身受。

體驗產生的這兩種情況,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裏的話來說,就是“以物觀我”和“以我觀物”。“以物觀我”就是超越自我,和自我保持一段審美的距離;“以我觀物”就要超越現實生活,泯滅物我主客的鴻溝。

⒉體驗的作用

(1)體驗是溝通主體與對象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環節。不管作者和他寫的對象有多大的區別,當體驗的同感超出功利道德的評價而作審美的選擇時,便使作者的主體性和客體性趨於一體了。

(2)在把握對象內在豐富性方麵,隻有通過體驗才能實現。沒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生活不過是一個存在著發展著的客觀實體;如果不在這個客體中融入主體的深切感受,使它躍動著作者的血脈和靈魂,那麼生活永遠不能變成真正的藝術。所謂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作者對生活體驗的一種美好的回憶。高爾基曾說,科學工作者在研究牡綿羊的時候,沒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牡綿羊,而文學家作為一個慷慨好施的人,卻必須把自己想象成吝嗇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