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寫作過程論(四)(1 / 3)

起草與修改

一、起草

起草,是動筆寫作的第一步,是用書麵語言將構思的成果物化為文章的一個過程,其實質是作者捕捉思想內容並具體建構其形式,是構思後作者主體生命的積極運作。起草又稱擬稿、擬文,實際上就是標題、開頭、主體、結尾的擬寫過程。在通常情況下起草的最初形態是文章的初稿。

(一)起草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起草是文章從無到有過程的關鍵步驟。作者唯有跨出了起草這一步,才算是進入了真正的寫作過程。起草是構思的實現。不管作者的選題如何恰當,立意如何深刻,搜集的材料如何豐富,構想如何精巧絕倫,若不經過起草階段,這一切都還停留在‘運思‘階段,還隻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是個未知數,至多不過是“腹稿”而已。隻有經過起草,用語言文字把它固定下來,作者的腦中的存在才可能脫離作者的大腦,找到自己的獨立形式,它才獲得了文章的相對確定性和明晰性,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生命。起草對文章來說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使運思成果書麵化、物質化,又為下一步的修改和定稿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思想的深度、觀點的新穎、思維與判斷的嚴密與準確度、表達得體與流暢等,都會在起草階段得到充分徹底的展現。起草過程是作者思想最活躍、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期。起草是文章質量的基礎。寫初稿通常是動手寫作的最重要工作,也是最需要花費心思的工作,甚至是文章寫作成敗的關鍵。所以不能馬馬虎虎,應當全力投入,力爭使初稿有一個較高的起點,使文章有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二)起草的原則

⒈圍繞主題

動筆之前必須要將主題想得十分清楚,不然就無從下筆,即使勉強成篇也必然會雜亂無章。

⒉段意集中

起草時應以段為單位行文。段落完整是全文貫通的基礎。對段落的要求是:一是段意要單一而不雜亂,不要把與本段段意無關的內容寫進同一段落裏去。二是段意要完整而不殘缺,不要一個意思硬拆成兩段說。三是段落長短要適度,根據內容多少而定。

⒊文脈貫通

在起草的過程中,作者的思路是逐步展開的,文章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寫出來的。可是在內容上我們要求文脈貫通、思路順暢,這樣才能使文章成為一個緊密連接的整體。這就需要起草時胸有大局、瞻前顧後,考慮文章的上段和下段、上層意思和下層意思的環環相扣、前後連貫。

⒋側重表達

雖說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播,作者在寫作時應該胸有讀者,但在起草階段,還是應該全神貫注於表達自我的主觀意圖,強調表情達意的充分、完整、正確、深刻,而將對讀者接受效果的考慮放在修改階段為宜。

(三)起草的方法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起草方法,甚至同一個作者寫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文章所用的起草方法也不盡相同,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所寫文章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方法。

⒈依據提綱

一般作者常常把構思的結果用簡潔的文字固定下來。把要寫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詳略安排好,一篇文章要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包括哪些內容,使用什麼材料,從頭到尾有個大致的設想。然後依照提綱立定的格局去寫。思維具有流動性和可變性,擬寫提綱可以有效地避免偏題離題的發生和行文的混亂和盲目。朱光潛先生是這樣來編寫提綱的:“定了題目之後,我取一張紙條擺在麵前,抱著那題目四麵八方地想。想時全憑心理學家所謂‘自由聯想’,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條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記下去,到當時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記下來了為止,這種尋思的工作做完了,我於是把雜亂無章的小標題看一眼,仔細加一番衡量,把無關緊要的無須說的各點一齊丟開,把應該說的選擇出來,再在其中理出一條線索和次第,另取一張紙條,順這個線索和次第用小標題寫成一個綱要。”11這是朱光潛先生的經驗之談,比較切合實用,可以借鑒。這種方法,符合一般人的寫作習慣。其好處是全文貫通,順理成章,易於展開思路。

⒉一氣嗬成

作者將文章立意、材料取舍、結構安排、語言表述等全部在頭腦中考慮成熟,一旦開筆就順著既定思路奮力寫下去,中途不要停頓,字跡、文理、標點、錯誤都先不去管它。不論結構,不講語言,縱情揮灑,意興淋漓,寫就是一切。劉勰在《文心雕龍-養氣》中說是“意得則抒懷以命筆”。作家秦牧說:“我創作時,喜歡一鼓作氣地寫,不太斟酌字句,而是在寫成後再來推敲修飾。因為如果字斟句酌地寫,端端正正地寫,那就進展異常遲緩,甚至可能半途而廢。寫出初稿來,那就有了成果,什麼時候修飾都行。寫作這事,也要‘捕捉戰機’,醞釀有七八分,八九分成熟了,就應當下筆,寫時再不斷思考、加工,如果要等到想到十全十美再運筆,有時就可能無法寫成。”12這樣起草的好處是思路連貫,能激發寫作時的靈感,保障思路順暢文脈貫通,還可以提高成文速度,避免因寫作的中斷延宕而破壞了寫作時的熱情和興致。這樣寫看似一揮而就,其實是作者先醞釀好了腹稿的。

⒊邊寫邊改

作者在認真構思後,遵從構思及提綱,講究語法,字斟句酌,相對緩慢凝重地起草。寫作時遇到有不妥之處,即隨手改定,直到滿意為止。是以理性思維為主、形象思維為輔的方法。曆史學家範文瀾就是如此。“範老寫初稿,都是用零碎的紙。他不是搖筆即來。沉思許久,才寫一兩句,一感不妥,又刪去重寫。積累了一些篇幅才謄到比較整齊的紙上。”13采用此法的好處是,寫出來的文稿文字通順,邏輯嚴密,結構緊湊。但行文速度相對較慢。此法一般適用於理論性的文章,因為這種文章邏輯性強,需要逐字逐句推敲。一般不強調一氣嗬成,否則容易出現謬誤漏洞,會影響其科學性。

⒋化整為零

有些文章的篇幅較長,各部分內容的成熟程度有先有後,要一口氣全部寫好不大可能。可以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幹相對獨立的幾個部分,作為獨立的文章來對待。然後打破順序,從自己最有興趣、最為熟悉的部分落筆,一部分、一部分分期去寫,最後組接起來,就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一般適用於篇幅較長的學術性理論性文章。這裏需要掌握好停筆和續寫的方法。歇筆要選擇一個恰當的地方,一般在每一章節層次的結尾處停筆,這樣不大會對文脈的貫通造成大的影響。續寫時要多讀幾遍上次寫的內容以喚起對寫作內容的記憶,較快地進入寫作狀態,續寫也就容易順理成章。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說:“我為著避免結構瑣碎和頭緒不清,在開始動筆前決定采取分單元集中描寫的方法。幾章(最多的有十幾章)為一個單元,單元與單元輕重搭配,努力追求筆墨變化,色彩豐富。”14

⒌集散成篇

許多作者善於斷斷續續日積月累地寫作,他們平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隨時記錄下來,待達到一定數量時就綜合整理,形成文章。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和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寫成的。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難度較小,可以各個擊破,積少成多,因為平時積累的材料隻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用到文章裏去。但此法費時較長,適用於分述性、語錄性的的文章。

今天的作者更可以充分利用電腦強大的信息儲存和文字編輯功能,平時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各種材料存入電腦,然後按一定的內在關係,圍繞主題銜接組合,最終形成文章的整體。

⒍模板仿寫:

現在的電腦辦公軟件功能強大。例如我們利用word寫作,打開“文件—新建……”,就會出現“新建”窗口,在窗口內有許多模板可供選擇,用來起草極為方便。國產的wps2000也有相似功能。依次打開“文件—建立新文件”,就會出現“創建新文件”窗口,在窗口的右邊有一個“所選模板”框,內有“公文、書信、告示、啟事、禮儀、契據、法律……”等模板,它們提供了這些文體的簡單的“外在結構程式”,寫作者可以依照這種程式按部就班地進行寫作。在網絡時代,還可以通過因特網查詢可以具體仿寫的材料文本,直接粘貼到自己正在寫作的文檔中進行借鑒仿寫。這可使成文速度大大加快,文章的基本質量也能得到保證。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應用文體的寫作。

(四)注意事項

⒈創造條件

寫作是一種高強度的精神勞動,動筆之前最好能有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使心理進入規定情境。最好能避開稠人鬧市,擺脫身邊瑣事的纏繞。根據各人大腦生物鍾的運行情況選擇一天中精神亢奮的最佳時間來起草。一旦出現寫作衝動就抓緊下筆,切不可白白地使激情冷卻,坐失良機。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朱光潛先生也說:“須是精力彌漫,腦筋清醒,再加上風日清和,窗明幾淨,臨時沒有外擾敗興,雜念縈懷。這時候靜坐凝思,新意自會象泉水湧現,一新意釀成另一新意;如是輾轉生發,寫作便成為人生一件最大的樂事。”15

對於從事寫作這種的創造性精神勞動的人來說,保持一種寧靜、專注、投入的良好心境最為重要。海明威說他在各種環境下都能寫作。美國猶太作家辛格由於長期當記者當編輯,從來沒有安安靜靜地寫作過,但亂中覓靜,依然寫出了不少優秀作品。可見作者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可以鍛煉的,關鍵還是在於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思維力的緊張活躍。

⒉因文而異

文學作品的主題、情節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在起草初稿時,讓創造力占主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過於嚴謹的創作提綱雖然給作品勾勒出了輪廓,但也有可能給創作套上枷鎖。所以在文學創作的提綱中,應有較大的形象創造自由。歌德曾這樣描述寫作靈感來臨的情態:“事先毫無印象或預感,詩意突如其來,我感到一種壓力,仿佛非馬上把它寫出來不可,這種壓力就像一種本能的夢境的衝動。在這種夢行症的狀態中,我往往麵前斜放著一張稿紙而沒有注意到,等我注意到時,上麵已寫滿了字,沒有空白可以在寫什麼了。”16此時所寫的內容充滿著靈性之光,作者必須快速地將它記錄下來,稍有遲疑便可能永遠消逝。因此每個作家都分外珍惜這些可遇不可求的東西,會毫不吝惜地否定原先的框架。

因此有人提出要“在一個較為鬆散和自由的概要基礎上寫作,這樣既把握住了大致方向,同時又為即興發揮提供了空間。它也許是一段曲折情節的突然閃現;也許是原先某個小人物令人驚奇的卷入,使你還須多添筆墨;也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次主題的深化;或許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浪漫故事的發生。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在動筆之前就熟知一切。”17較為妥當的辦法是,在文學作品的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綱,一切隨意生發,自由擴展。隻有在創作遇到阻礙寫不下去時,再參看提綱以提起思路。

一般應用性文章寫作都需要編寫提綱。寫出提綱,一篇應用文的大致輪廓就顯現出來了,動筆寫作時就可以避免丟三落四、前後重複、本末倒置等寫作中的常見問題;也有助於從整體出發,把握寫作的意圖和目的,突出文章主題。在正式動筆起草之前,對已經擬定的提綱還需要再進行推敲和審查。看有價值的材料是否都已經納入提綱範圍之內,如有遺漏,則需要補充到提綱之中。檢查所擬提綱是否緊緊圍繞主題,對突出表現主題作用不大的材料要考慮更換或增加。對提綱內的材料進行梳理調整,材料安排的疏密要合理,防止輕重懸殊。如有些部分或段落,同類的數字、例子一大堆,過於密集,而另一部分或段落則數據事例不夠充分。綱與綱之間的內容不得互串,縱向層次要分明,橫向之間要並列,防止出現互相包含等概念混亂的問題。線索眉目清楚了,材料準備充足了,結構基本成形了,就可以順暢地寫作了,就可以避免寫作過程中大的修改或結構性的返工。初稿撰寫順利,就有望順利完成既定的寫作任務。

擬寫提綱有簡有繁,簡要提綱隻要求用簡要的語句把文章的骨架勾勒出來;詳細提綱則是在簡綱基礎上的進一步充實,充實到什麼程度,視寫作要求而定。一些大型文稿,往往需要詳細的提綱,把大小標題、各層次的主要內容以及各層內部的段落、所用的材料,盡可能詳細地開列。有些文章,詳細提綱擬訂後還要請領導審閱,以方便領導對文稿的寫作提出更具體的意見和指示,同時也有助於自我檢查寫作思路是否準確地體現領導意圖,這對保證文章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⒊展開思想

草擬初稿要盡情進入寫作狀態,在頭腦中迅速搜索各種信息,並將這些信息串聯組合。要盡量把語言展開一些,寫得多些,盡可能地把與主題有關的材料都寫進去,如實記錄下思維的原始形態。不必過於拘謹苛求,以防思路阻塞,靈感消逝。

馬克思在1861年8月至1863年6月期間,寫成了一部手稿,共23個筆記本。後來馬克思把他這部經濟著作定名為《資本論》。馬克思這些手稿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隻是為作者自己研究問題、清理思想而寫的。因此這些用筆記本寫的手稿,有的問題較為展開,有的問題比較簡單,有的甚至隻有材料的摘錄和簡單的評注;思想進程常常被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東西所打斷;有的內容不連貫,存在重複;有的地方文字表達經過潤色,多數地方未經琢磨,顯然是按思想在作者頭腦中當時展開的原樣寫下來的。這些大綱和手稿內容博大精深,其總體結構已然成形。

⒋堅持不懈

在許多時候,當我們寫作時,靈感並不常常降臨,寫作並不那麼順利。相反,它艱苦孤寂,費心費力。“寫作需要一點一滴地想,一筆一劃地寫,一點也不能取巧,一絲也無法偷懶。任你再多的生活積累,任你再高的藝術才華,誰都會碰到一個字也寫不出的枯窘,誰也得經曆將內心豐富的感受體驗轉換為公眾認可的文字符號的‘語言痛苦’、‘寫作痛苦’,還必然會碰到‘言不盡意’、‘言不達意’、‘意豐言枯’、‘言意兩傷’等多種尷尬與磨難。這個時候的寫作就不再輕快,就成為一種必要的工作、一種無法躲避的任務和一種考驗人折磨人的文字操作。”18

一般而言,在寫作時機還未成熟之時,我們不提倡硬寫,否則想一句寫一句,有了上句沒下句,一句一句往外擠,往往中心模糊,語言乏味,前言不搭後語,即使勉強湊合,也隻是一篇糊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