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吳越文化是長江下遊的區域文化,其地域以太湖、錢塘江流域為中心,東臨大海,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蕩山脈。

吳越文化起源於長江下遊地區。原始人類最初主要在寧鎮丘陵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擴大到太湖流域。

至新石器時代,太湖流域創造了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如跨湖橋文化、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它們發達的製陶業、水稻種植業、玉器雕琢等表現了強烈的區域文化特色。

湯山葫蘆洞內的南京猿人

早在35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已經在寧鎮山脈地區活動,如南京猿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率先進入杭嘉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邊緣地帶的古人類,如江蘇下草灣人、溧陽神仙洞人、丹徒高資人等,開始了初期的製作陶器甚至可能已有原始農業活動,在溧水神仙洞和太湖三山島都發現過已經細化的舊石器遺存或人類骨骼以及大約10000年前的陶製品。

南京猿人化石,發現地點位於南京城東約30千米處江寧縣湯山鎮雷公山葫蘆洞。該洞全長64米,寬25米,麵積約1600平方米。在洞內南側的小支洞發現兩具直立人頭骨化石,一枚直立人臼齒化石。

據考證,南京人生活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萬年左右,在體質發展階段上應屬於人類演化的直立人階段。南京人在我國古人類演化序列中的位置,應在北京人時期偏晚的階段,而早於安徽和縣人。

南京猿人一號頭骨保存基本完整,有基本完整的麵骨、眉脊骨、額骨和頂骨及部分枕骨,可以複原成一具完整的猿人頭骨麵貌。

從這具頭骨上可看出,該人頭骨骨壁較厚,達近10毫米,比現代人的骨壁要厚,眉骨像屋簷一樣向前突出且顯得比較粗壯,鼻骨窄而尖,吻部明顯前伸,枕骨也比較粗壯且突出。

這些體格上的特征都是屬於“猿人”明顯的特征。另一具頭骨保存較殘,僅保存了一個完整的頭頂骨,形似一個倒放的“瓢”,從體質特征看,骨壁比這一具頭骨還厚。

在葫蘆洞內,還出土了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經考證,這些動物中主要有棕熊、鬣狗、中華貉、豬獾、狐、虎、豹、野豬、腫骨鹿、葛氏斑鹿、小型鹿、水牛、梅氏犀、馬、劍齒象等。

江蘇下草灣人也稱“泗洪新人”,是在泗洪縣雙溝鎮東南發現的一段骨頭化石,為更新世晚期人類的化石,距今約四五萬年。“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的發現,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

下草灣位於泗洪縣雙溝鎮東南,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河湖間的崗嶺地帶,海拔40多米。由於濱湖灣,而且有廣泛的水草資源,故稱“下草灣”。

含有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下草灣土層的地質結構為湖泊沉積區,其岩性特征為灰綠色於紫紅、褐色泥漿,並普遍含有高嶺土礦物。因此,下草灣地層被稱為“下草灣高嶺土地層”,這一地層是地質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層。

淮洪新河東岸有一端人類化石,經鑒定為右側股骨化石,化石長15.2厘米,為股骨的上半段,小轉子基部以上已經完全缺損。從形態上看,有股骨結存在。骨表麵布滿長尾纖孔,確定為人類的股骨。

從其石化的程度計算,以及從海綿骨質的空隙中填土來判斷,確定為相當早人類化石。經測定,這段股骨含氟量為0.3%,而新石器時代和現代人股骨的含量為0.15%,下草灣係土層中發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為2.28%,說明這段骨化石的年代較現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這段股骨側麵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於現代人股骨的向前彎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而與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遠比北京猿人小。

在下草灣引河東南的火石嶺,有一處細石器遺址,麵積達1500平方米。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小石片、石核等,其文化特征與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細石器傳統的技術風格相一致。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裏可能就是下草灣人製作石器的場所。

下草灣一帶不僅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跡,還有相當豐富的動物化石,如大河狸、納瑪象、劍齒象、四不像、無角犀、原始牛及眾多的淡水動物化石。這些動物和蚌類都是下草灣人不可缺少的食物資源。

下草灣人應該以漁獵為主,輔以采集,過著捕魚拾蚌,采果打獵的“攫取性經濟”生活。

[旁注]

和縣人 發現於安徽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的龍潭洞的直立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兩塊頭骨碎片、一塊下頜骨碎片和9顆單個牙齒。頭蓋骨屬一青年男性個體,有許多特征和北京人相似,但又具有若幹較北京人進步的特征。這表明和縣人是直立人中的進步類型,可能與北京人中的較晚者相當。

泗洪縣 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東臨洪澤湖。泗洪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西周時為徐國中心,南北文化交彙處,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璀璨奪目的古徐國文化之主體。後為泗州本州。境內分布著呂布轅門射戟台、魯肅故裏子敬泉、隋朝開鑿的通濟渠等古跡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