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2 / 3)

洪澤湖 曆史悠久的洪澤湖,給人們留下很多寶貴文化遺產,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古跡。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曆代用兵之地,秦漢以來曆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的遺跡。

[閱讀鏈接]

在治理淮河時,古生物學家到下草灣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發現巨河狸及其他一些古脊椎動物化石。

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動物時,於淮洪新河東岸,采集到一端人類化石,經鑒定為右側股骨化石。後經考證,這段股骨化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於現代人股骨。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而與尼安德特人相近。

後來,考古人員在下草灣東南的火石嶺發現與下草灣新人同時期的舊石器遺址,麵積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狀器等,這對下草灣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據此,專家們確定:這段股骨為更新世晚期人類的化石,定名為“下草灣人”。

跨湖橋人留下的生活用具

浦陽江是錢塘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龍門山脈和會稽山脈之間,上遊形成一個河穀盆地。

地勢平緩的河穀地帶分布著一座座小山嶽,上山遺址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名叫“上山”的小山丘上。遺址西側為浦陽江支流洪公溪的古河道。

上山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遺址的年代距今約9000年至11000年。

在上山遺址出土的夾碳陶片的表麵,發現較多的稻殼印痕,胎土中夾雜大量的稻殼。對陶片取樣進行植物矽酸體分析顯示,這是經過人類選擇的早期栽培稻。

這一結論表明,上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保存豐富栽培稻遺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證明了上山遺址所在的長江下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上山遺址內具有明顯的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特征。在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中,陶器多為夾炭紅衣陶,數量少,陶質疏鬆,火候低,器型十分簡單,85%的都是敞口盆形器。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並發現少量通體磨光的石锛和石斧。

遺址發現大量的石球、石磨棒和石磨盤,考古界將這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工具組合稱為“工具套”,上山遺址的這一工具套就與原始的狩獵、采集和原始農業的複合性經濟模式相對應,石球應該是狩獵的投擲物,石磨棒、石磨盤可以用來脫去稻殼,也可以用來碾磨塊莖類食物以獲取流汁狀的澱粉。

我國迄今發現的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以洞穴、山地遺址類型為主,而浦陽江的上山遺址位於浙中盆地,四周平坦開闊。這是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種全新選擇。

遺址發現了結構比較完整的木構建築基址,這反映了長江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定居生活發生、發展中的優勢地位。

沿著浦陽江順流而下,即可到達跨湖橋文化遺址。跨湖橋文化遺址,位於浙江蕭山城區西南的湘湖村。遺址西南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彙處。

遺址南北均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過山嶺可見錢塘江,南麵為東西向連綿不斷的會稽山餘脈。 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等,還在遺址中發現了灰坑、黃土台、殘存牆體等建築遺跡。

在出土的文物當中,陶器最為精致和獨特,除器形規整勻薄外,主要指彩陶與黑光陶工藝。彩陶保存的鮮豔程度十分好,而且發現的完整器物較多,彩陶的分布位置及組合形態也十分清晰。

陶器的彩飾分為厚彩和薄彩兩種,都施於均勻細膩的陶衣上。薄彩一般施於圈足盤的內壁,有紅、黃、黑等色,從口沿向內垂掛的環帶紋、半月紋最為普遍。

另外,還有一些雙腹盤從上至下分層設組,各有題材,十分講究。據考證,這類器物不是實用器皿,而是充任禮器、祭器。

最有特色的是厚彩,施於器物的外部,如罐的肩頸、圈足盤的圈足等位置。彩紋一般為以圓形鏤孔為中心的放射線,肩頸部位多以組合紋飾出現,其中“太陽”紋引人注目。

在手法上,點彩別具個性,往往與條紋、波浪紋相配合。厚彩材質似乎加了某種作為黏合劑的泥料,脫落後留下的乳白色痕跡仍舊清晰可辨。

黑光陶一般見於豆、罐兩類器物。跨湖橋出土的這種黑光陶主要是一些黑的器物,如缽類器,內壁十分光亮。這些黑光陶除了應用還原焰燒造技術外,還經過精心的打磨。

器物上常見周正的弦紋、棱紋,分明使用了輪製技術。考古界一直認為距今6000多年前才有了慢輪修正術,跨湖橋出土的陶器卻把這一時間推進了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