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

音樂文明起源賈湖文化

賈湖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前期文化,發現於我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遺址。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提供了結合黃河中遊至淮河中下遊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接點。

賈湖遺址坐落在賈湖北岸,南距舞陽縣城20多千米,東距北舞渡鎮3000米,這裏自古以來氣候濕潤,河流縱橫,便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賈湖村東為泥河窪滯洪區,麵積約103平方千米,中心區最低點海拔63.8米。

賈湖文化遺址平麵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麵積55000平方米。發現許多人骨和紅燒土,還在紅燒土上發現有稻殼印痕。

房址、窯穴、陶窯、墓葬、獸坑、壕溝等各種遺跡近千處,陶、石、骨器等各種質料的遺物數千件,特別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餘支多音階鶴骨笛尤其特殊。

另外,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這些符號分別刻於14件龜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其中龜甲符號9例、骨器符號2例、石器符號2例、陶器符號3例。

有些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如刻於龜下腹甲右側的近似甲骨文的“目”字、刻於殘腹甲上的“曰”字等。

這些符號具有原始的性質,與商代甲骨文有某種聯係,而且很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

賈湖所在地區,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賈湖人又有發達的稻作農業,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動物類食品和植物類食品,也為巫師階層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為原始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賈湖原始文字便應運而生了,從而奠定了漢字8000多年的基礎。

當然,賈湖文化中最著名的是舞陽賈湖骨笛,這些骨笛是用鶴的翅膀上的骨頭做的,其中有一根鶴笛,8個音階,仍然可以吹奏。

經嚴格檢定,這些舞陽賈湖骨笛製於8000多年前,多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試,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和現代樂器相比,那根可以吹奏的骨笛上的孔的位置非常精確,8度音和現代樂器的音的頻率非常接近。

賈湖文化遺址的骨笛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這是我國音樂文明起源中除湖北省曾侯乙墓編鍾和編磬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賈湖骨笛的出土地點,靠近傳說中夏代的夏台,這就證明,夏代活動的中原區域,正是我國音樂高水平發展的地區。傳說中夏代樂舞明顯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代建立以後,我國古代的樂舞才真正作為一種社會分工,從社會中取得獨立。

傳說夏代初期的國君啟和最後的國君桀,都曾用大規模樂舞供自己享樂,說明終夏一代,社會已造就出一大批專職的樂舞人員,這正是樂舞作為藝術而獨立於社會的標誌,中原也是我國古代宮廷內的貢樂貢舞的源頭。

賈湖遺址中發現的骨笛達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殘破者外,有17支出土時比較完整。但因長時間在地下疊壓,有些骨笛取出來時已經成粉末狀。

真正比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3支7孔,一支8孔。

賈湖文化遺址發掘出窯穴370座,陶窯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壺、陶碗、陶杯、陶豆、陶觚。其中盛酒陶器,具體生產年代確定為距今8600年至9000年。

舞陽賈湖紅陶、舞陽大崗彩陶、舞陽阿崗寺亮黑蛋殼陶、舞陽善德灰陶等舞陽境內賈湖周邊發現的同時代陶瓷,被統稱為“賈湖陶瓷”。

賈湖遺址發現的龜甲上的契刻符號,除了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雛形,也可能反映了我國早期的龜靈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遺存、狩獵、捕撈和聚落布局反映了當時人類社會生活的情況。

根據對賈湖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證明,附著物內發現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9000年前,我國先民已會釀酒。被證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有稻米、山楂、蜂蜜等。

賈湖遺址的墓地比較集中,多成片出現,有的重複埋葬出現疊壓。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

房址內有灶台、柱洞等。窯址較小,有窯室、火門、煙道和煙孔,有的保留有窯壁和火道。

8000年前,生活在我國淮河流域的賈湖人創造出的文化,其音樂文化、稻種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當發達,表明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