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篇章——兩淮底蘊1
淮河流域人民為我國古代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早在4000多年前,夏王朝就在潁河上遊的登封建都,這標誌著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開端。
兩淮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道家思想文化,道家主要人物老子、莊子,都生活在兩淮流域的渦河岸邊。他們的思想一方麵成為我國思想文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另一方麵也影響了後世的道教思想。
春秋戰國、秦漢元明,兩淮地區也出現了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如兵仙淮陰侯韓信等。
老子創立道家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淮河流域楚國苦縣曆鄉曲仁裏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據傳,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遊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
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叫“老子”。
傳說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子一家敬重。
一天,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
老子問道:“天為何物?”
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子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
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
“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
老子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
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商老先生教授3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3年了,我所知道的都教給他了,相邑這個地方太小了,周都禮儀具備,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不如讓他到周都去求學。”
老夫人聽了麵露難色,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
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聽我說過,知道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
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
老子撲入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無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
3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子至2500米之外。老子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3年而大有長進。
博士又推薦老子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處於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魚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
他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3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老子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其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得知老子賢名,由南宮敬叔陪同千裏迢迢而來拜見,老子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逗留數日。孔子向老子辭行。
老子送至黃河岸邊,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子問:“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嬌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孔子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公元前518年,老子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穀關,西遊秦國。
老子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裏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