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江淮拾英2(2 / 3)

安徽鳳陽位於江淮之間,古時稱濠梁,在我國古代稱為“楚淮之幫”,屬“吳頭楚尾”,它北靠淮河,南連大別山脈,曆史上一直以來民風淳樸、山水俊秀。

朱元璋將自己想要在鳳陽建都城的想法告訴給大臣以後,大臣們都非常支持他,因為朱元璋身邊的文臣武將中,早年跟隨他的淮西人數眾多,如鳳陽府定遠縣人馮國用、馮國勝兄弟,鳳陽府人李善長、徐達、湯和、常遇春等,這些皖籍大將們,早就想功成名後榮歸故裏,為此,大家當然也就很支持這位皇帝的想法。

事情正式決定了以後,1369年,朱元璋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都城。據古籍中介紹,鳳陽當時建造的都城“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製”,都城以《宮皇圖》為模本,設置“行工部”,其“規模之大、規製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

據說,這座都城一共修建了8年,在修建到第八年的時候,鳳陽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水災,這場水災直接造成了陽東南兩麵全部被水包圍,鳳陽中都城成了一座三麵環水的孤城。

在這件事以後,朱元璋終於意識到鳳陽地區是不適合作為明朝都城使用的,為此,他重新把都城城址遷到了金陵,並把鳳陽作為中都。

這樣一來,鳳陽地區的皇城便最終沒有成為明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它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內的宮殿布局,卻影響了後來北京紫禁城的規劃。據說,北京紫禁城的宮殿布局就是按照鳳陽中都皇城的模型而修建起來的。

鳳陽中都皇城雖然到最後沒有修建完成,但是這座皇城遺址卻一直保存了下來,此座中都皇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約30千米,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千米,平麵呈長方形,四麵設4門。即南為承天門、北為北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

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千米,平麵近方形,建築麵積84萬平方米;皇城牆高15米,全為特製的大磚所砌。

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未建成的正北門,全長近7千米。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築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後為後三宮。

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禦史台、社稷。

據史書中記載,中都城在罷建後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1375年,“罷中都役作”。後因取材建龍興寺、曆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後來,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鳳陽明中都皇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中都鼓樓,曾與西方鍾樓遙遙相望,但在後來鍾樓已不複存在,而鼓樓也曆經多次損毀,但幸運的是這座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鼓樓基座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鼓樓門洞上方萬世根本四個字,雖曆經600多年,依然非常清晰。

此外,中都城的許多地方還有磚雕,如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的券門以及各處的街道都雕有雲龍、鳳、海水等圖案。宮殿的石欄、望柱上也都刻有浮雕或透雕的飛龍、舞鳳、龍雲盤繞等圖案。

清代時,詩人張宣登中都鼓樓賦詩雲:

飛甍畫棟連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

踏春人踞最高顛,燈光散落千門裏。

明中都皇城是我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築之一,在藝術上繼承了宋元時代的傳統,又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新風格,它不僅是兩淮地區的優秀古建之一,也在我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600餘年來,中都城建築幾經滄桑,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旁注]

朱元璋 (1328年~ 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的開國皇帝。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淮西 也稱淮右。為一地域名稱,宋朝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淮南西路稱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一般指今江淮地區,淮南西路的屬地包括鳳安徽淮南台縣、廬州、蘄州、和州、潛江市、濠州、潢川縣、黃州等。主要指安徽省的江淮地區。

金陵 江蘇南京的別稱,亦是南京久負盛名的稱呼,南京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長的曆史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莫過於“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

紫禁城 也稱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於1420年建成。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稱帝後,從南京遷都北京,營建的宮殿。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

禦史台 古代一種官署名。東漢至元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漢以禦史負責監察事務。禦史所居官署稱禦史府,又稱蘭台、憲台。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禦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明代以後,廢禦史台,改設都察院。

望柱 也稱欄杆柱,是欄板和攔板之間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頭兩部分;柱身的截麵,在宋代多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麵多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麵常有海棠花或龍紋裝飾。

[閱讀鏈接]

在鳳陽中都城城西南7000米處,還有一處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兒的遺骨的明皇陵。

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