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江淮拾英2(1 / 3)

人傑地靈——江淮拾英2

色嫩味美的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此菜實為素菜的珍品,更為壽縣傳統名肴。豆腐起源於安徽省壽縣地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創。

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建都壽春。劉安信奉道教,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招方術之士數千人,有名者蘇非、李尚等8人,號稱“八公”。

八公常聚在楚山,即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立說。一次,劉安煉丹配料時不慎將石膏掉進乳白色的豆漿裏,不一會,奇跡出現了,隻見純白的豆漿逐漸凝成絮狀,繼而成了鮮嫩柔滑的豆腐。

劉安求長生丹沒有結果,卻偶然得到了上佳食品豆腐,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八公山由此成了我國豆腐的發祥地。

豆腐中質量最好的數壽縣八公山一帶,叫做“八公山豆腐”。這種豆腐采用純黃豆做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製而成。當地農民製作豆腐的技藝世代相傳,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藝,做出的豆腐細、白、鮮、嫩,深受群眾歡迎。

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頎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八公山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

八公山的豆腐之所以美,美就美在山泉水。八公山擁有珍珠泉、玉露泉等多處名泉,泉水澄清味甘,終年不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同時,周圍農民擁有世代相傳的製作豆腐的技藝,更使八公山的豆腐獨具特色,久盛不衰。

八公山豆腐製作精細,豆子要磨得均勻,豆渣要濾得幹淨,製作出的豆腐才能潔白細膩,其成品晶瑩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質地細膩,無黃漿水味,托也不散,獨具特色,享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的美稱。

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八公山豆腐及其製品已經形成為我國烹飪原料中的一大類群,有著數不清的地方名特產品,可以烹製出不下萬種的菜肴、小吃等食品。這是同八公山豆腐及其製品具有廣泛的可烹性分不開的。

八公山豆腐可以作多種烹調工藝加工,切成塊、片或丁或燉或炸;它可做成多種菜式,多種造型,可為冷盤、熱菜、湯羹、火鍋,可成卷、夾、丸、包等還可調製成各種味型,既有幹香的本味,更具獨一無二的吸味特性,“八公山豆腐的味,遠勝燕窩”。

八公山豆腐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以作為主料、輔料,或充作調料,如著名佳肴“八公山豆腐”的做法是:

將豆腐切成4厘米見方的小塊,入冷水鍋燒開撈起,瀝幹水分。炒鍋燒熱,下花生油燒至五成熟時,將豆腐塗上一層澱粉糊漿,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瀝幹油。

鍋內留油少許,下蔥段、筍片、木耳、蝦子、豆腐,加酒、醬油、精鹽、鮮湯少許,燒沸即用濕澱粉勾芡,炒和出鍋裝盤即成。用八公山豆腐和筍片經炸、燒而成的菜色澤金黃,外脆裏嫩,滋味鮮美。

由於八公山豆腐及其製品具有這麼多的優點,難怪它膾炙人口,久盛不衰了。

八公山豆腐不僅是味美的食品,它還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書籍記載:八公山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於赤眼、消渴、休痢等症,並解硫黃、燒酒之毒。

如硫黃中含有毒成分,經用八公山豆腐煮製後,一可減毒,二可潔淨。因八公山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既可與堿性物質生成沉澱,又能溶解部分酸性有毒物質,減低毒性成分,而且因其表麵積大,空隙多,而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同時,八公山豆腐也是中藥炮製輔料之一。如八公山豆腐煮製,係中藥炮製方法中的一種,係將藥物植入八公山豆腐中並複以八公山豆腐蓋上,用火煮至八公山豆腐呈蜂窩狀,藥物顏色變淺,時間約4小時即可。

這些,都陸續為後世醫學、營養學所肯定,俗話說“青菜八公山豆腐保平安”,這正是人們對八公山豆腐營養保健價值的讚語。

[旁注]

《本草綱目》 藥學著作,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是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曆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

燕窩 為雨燕科動物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與絨羽等混合凝結所築成的巢窩,形似元寶,燕窩因采集時間不同可分為白燕、毛燕、血燕三種。燕窩的營養較高,是我國傳統名貴食品之一。

經 即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12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閱讀鏈接]

八公山豆腐品種已達千餘種,用八公山豆腐製作的豆腐宴,已經成為淮南地區獨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因為豆腐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已經被全球公認為國際性保健食品。美味豆腐正成為發展經濟的紐帶。

淮水河畔的大明中都皇城

在元朝末期,淮水之畔出現了一位智略超群的英雄,他就是要過飯,當過小和尚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祖籍是江蘇沛縣,與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同鄉,後來,朱家遷居到了江蘇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

元朝元年,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家老小,遷居到淮河下遊的重要都市江蘇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的孫家崗。

據古籍《泗虹合誌》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在古泗州城北楊家墩家有個窪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於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指著這個地勢說,“葬於此處,後代可出天子。”

朱初一把道士的話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10年後,即是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朱世珍便把父親葬在此地。半年後,朱世珍妻陳氏即懷了朱元璋。

據說,朱元璋幼時非常貧困,曾為地主放牛,25歲時,他參加了元末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領導的起義軍。幾年後,朱元璋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1368年,朱元璋終於實現夙願,建立大明王朝。當上皇帝以後,朱元璋想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建自己的都城。但是,他要把自己的都城修建在哪裏呢?這時,朱元璋想到了自己最初參加起義的地方安徽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