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篇章——兩淮底蘊2
一代兵仙淮陰侯韓信
韓信,淮陰人,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
韓信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早年窮困潦倒,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替人洗衣為生的婦人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裏是為了報答!”
韓信聽了心中慚愧,於是更加發奮努力學習,並立下大誌成就大業。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
韓信封楚王後,找到了這人,封他為中尉,並對眾人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不能殺他?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是為了做大事啊!”
韓信先是加入了楚營項梁的起義軍。公元前208年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其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納。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認為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漢王劉邦進入漢中郡、武都郡、巴郡與蜀郡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與蕭何談話數次,蕭何對他印象深刻。在南鄭過了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
蕭何聞訊,認為韓信如此將才不能輕易失去,於是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卻追韓信?”
蕭何於是向劉邦再薦韓信:“那些逃走的將軍們是很容易隨手得到的,至於韓信這樣的英才,天底下的人群中絕對找不到第二個!”
劉邦接納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提出其戰略。劉邦同意,並依其計劃部署。
劉邦曾問韓信:“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
韓信說:“最多10萬。”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自信地說:“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劉邦聽了表情複雜地問:“那我不是打不過你?”
韓信微笑著回答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項羽十八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於前205年領聯軍56萬人攻占項羽首都彭城。
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
公元前204年,韓信在井陘口一帶指揮了對趙軍的一次出奇製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0000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餘,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公元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
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
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
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在“四麵楚歌”之下思鄉厭戰,軍心瓦解。
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兵敗自刎。
漢朝建立後,韓信在為淮陰侯的時間裏,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182家,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3篇。
[旁注]
漢初三傑 指張良、韓信和蕭何,他們三人在建立漢朝過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
項羽 古代我國古代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人,秦末時被楚懷王羋心封為魯公,在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
蕭何 漢代初年丞相、西漢初年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製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閱讀鏈接]
據民間流傳,韓信夫人殷嬙,前秦大臣殷德之女,是劉邦親封的齊王妃。殷氏一族曆朝為大官,後不滿秦暴統治,辭官定居今日江南一帶為商,書香門第,一帶名門望族。
淮安夫人,是韓信死後呂雉所封。韓信死後,呂雉感覺對殷姬有愧,接殷姬入宮封淮安夫人,呂後常與她談心,有分寸知進退。殷嬙47歲,再去晉見呂雉後,回途淮陰中,感染風寒去世。
淮南王招賓客著《淮南子》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幫助下,由“漢王”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建立了漢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曆史性過渡。
漢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麵,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
此後,在大大小小一係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劉邦認為,各諸侯王之所以會與背叛漢朝,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是劉家的後代。於是,劉邦開始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而他的小兒子劉長則被封為新的淮南王。
此時,淮南王統領的地盤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壽春,也就是後來的安徽劉安壽縣。
公元前164年,劉長的長子劉安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出任淮南王。此時,漢朝的皇帝是劉邦的四兒子漢文帝劉恒,這位皇帝將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淮南王劉安統領的地盤大致的範圍是: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等地區。
淮南王劉安是個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他召集數千名才能出眾的文人,雲集古都壽春,議論天下興亡,尋求治世良方;探討學術方技,搜集古史軼聞。這樣一來,淮南國便成為當時國內最重要的文化學術中心。
關於這段曆史,在東漢文學家王逸的《招隱士·序》中說:
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鹹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
縱觀劉安的一生,他的最大成就便是他招致賓客,並親自主持編寫了《淮南子》。這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劉安為它取名為《淮南鴻烈》,後人也稱它為《劉安子》。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漢書·藝文誌》雲:“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
在此書的序言中,劉安的門客高誘解釋道:“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誌》則將它列入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