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中,我們可以知道,《淮南子》原為鴻篇巨製,共有“內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到後來的《淮南子》僅僅隻剩下“內書”21篇了。
由於這部《淮南子》著作的產生地是在安徽淮河以南之地的,為此,這部古籍也是屬於兩淮文化之中的優秀作品之一。
這部作品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係統的宇宙生成論。
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百科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對2000年後的我國科技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旁注]
諸侯王 是我國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帝王命令,定期要向帝王朝貢述職,並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漢代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淮南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王國。
王逸 東漢著名文學家,我國曆史古籍《楚辭章句》的作者。參加編修《東觀漢紀》,尤擅長文學,所著賦、誄、書、論及雜文21篇,又做《漢詩》123篇,後人將其整理成集,名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辭章句》一種完整地流傳下來了。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
門客 作為貴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那時的養客之風盛行。每一個諸侯國的公族子弟都有著大批的門客,如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等。門客按其作用不同分為若幹級。門客主要作為主人的謀士保鏢而發揮其作用,必要的時候也可能發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裝。
雜家 本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內容很多與方術有關。雜家的代表一是著作《淮南子》淮南王劉安,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
《黃老帛書》 是我國黃老道家哲學的典型代表作,其在繼承老子道家哲學的基礎上,創建了黃老哲學理論體係。帛書與老子哲學思想相比較,更加注重形而上與形而下理論關係的建構,把“道”落實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麵,更加具有實用性的特征。
[閱讀鏈接]
據說,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
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裏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
心懷怨恨的雷被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劉安有叛逆之心。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正想撤掉劉安的淮南王,便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不久,帶著滿腹的怨恨和遺憾的劉安選擇了自殺。
劉安死後,漢武帝下詔廢除了淮南國,將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從此,淮南國便不再存在了。
曹植統領建安文學風騷
曹植,字子建,三國時魏國詩人,文學家。沛國譙郡,即安徽省亳州人。他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後世將曹植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
曹植自幼穎慧,1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寵愛。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
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作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
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寫成了《登台賦》。
曹操看後,讚賞不止。當時曹植隻有19歲。
曹植的文學活動主要是詩歌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在亂世和軍中的時代感受。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
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問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
《洛神賦》是曹植寫的浪漫主義名篇。其原名《感甄賦》,此賦以幻覺形式,敘寫人神相戀,終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別。或以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發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悶。
全賦多方著墨,極力描繪洛神之美,生動傳神。格調淒豔哀傷,辭采華茂。
洛神,洛水女神,傳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妃淹死洛水後所化。曹植用:“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來形容洛神。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麵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時期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
曹植的《洛神賦》想象豐富,辭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練、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
另外,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生一種虛無之感。
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文壇巨匠“三曹”,以及以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為代表的“七子”,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淮漢文化密切相關的。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著作表現了時代精神。
“曹氏父子”當然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氣勢雄渾;曹丕與文士相處極歡洽。王粲死時,他率眾文士送葬,說:“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都叫一聲送他。”於是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
但尤以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豔,辭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
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遊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
另外曹植還有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托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
鍾嶸稱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旁注]
樂府 民歌音樂,最初始於秦代,至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