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篇章——兩淮底蘊2(3 / 3)

洛神 在我國傳統文化裏,洛陽不僅是按照上天旨意建造的天造王都,也是一個神仙居住的地方。洛神就是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民間於是有了洛神的傳說。

鍾嶸 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513年以後,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

[閱讀鏈接]

曹植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讚許有佳,他說:天下人的才一共一石,曹植一個人就占了八鬥,我隻得了一鬥,剩下的一鬥天下人共占了。

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既是安徽的驕傲,也是兩淮和中國的驕傲,300年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經上演過一幕徽商文化與兩淮傳統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曆史劇,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的3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麼辦?

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糧食等。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晉書》記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於江湖間,從事賈販。

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文房四寶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以後代代有發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作為古代我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所以能在我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學鴻儒、詩人、畫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戲曲家和收藏家。經商致富以後,更加熱衷於文化建設,在家鄉辦學,刻書,藏書,建戲班,辦文會,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徽商們往往是官、商一體。徽商一旦發跡,衣錦還鄉,大興土木,建樓院、祠堂,修路橋、會館,以榮宗祖,壯大勢力;特別熱衷於興院,開學堂,辦試館,培養封建人才,鞏固宗法統治。

明清時期,徽州名臣學者輩出,僅僅有5個小縣城的進士就有2018人,而歙縣一地,明清時期既有43人列入詩林、文苑,出現過“連科三殿,十裏四翰林”、父子同為“尚書”、兄弟兩個一起為“丞相”的逸事,造就了詩書禮儀之風,培育了競相怒放的徽學之花,給後人留了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和曆史景觀。

徽商之所以能稱雄商界數百年,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中之翹楚之一,是與它的賈而好儒的本質特點分不開的。 徽商的賈而好儒首先表現在其思想觀念上的崇儒重儒。

如在黟縣古民居村落西遞村有這樣一副楹聯: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從中便可看出徽從對儒與商的看重。

徽商賈而好儒還表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後,或棄賈業儒,或棄賈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選擇了一條捐資買官的道路。

植根於厚實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為一個整體文化素質較高的商幫,他們在商業活動中大多自覺用儒學思想來規範自己的經營活動,講究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以義取得利,講究誠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貨真價實。他們善於把握商機,權衡大道,在商海競爭中技高一籌。

他們大多在致富後重視文化建設,捐資興學,刻書藏書,修方誌,邀講學,培養子弟讀書入仕,謀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地方論的繁榮,孕育了一大批國家的傑出人才。

明清時期,徽商以自身的開拓進取創造了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成就,同時形成了一種儒商精神,樹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誠實守信和儒雅風範。

儒家思想,被長期奉為我國古代社會的主導思想,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方方麵麵,徽商也長期受其熏陶和影響。

特別是在徽州,受程朱理學影響更為深重;徽商特別重視文化層次和做人品位,他們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對傳統的商業也下大工夫進行研究。

同時,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徽商經營發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能為其所接受。因此,從徽商群體的思想到行為,可以看到他們受儒家影響而體現出崇高的儒家思想的特色,也就是“賈而好儒”。這也就是“儒賈”徽商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根據。

作為儒商思想表現之一,徽商在經營中還善於將自己成功的經驗撰寫成書著。徽商之儒可以用6句話概括:

仁心為質,以義為利,以禮接物;

擇地趨時,以智求贏,以誠為本。

徽商的“賈而好儒”可以從徽商的經營理念、用人之道、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4個方麵體現出來。

據史籍記載:徽商經營之域,“詭而海島,罕而沙漠,足跡幾半禹內”,其地無所不至。

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的江浙一帶,商品經濟頗為發達,徽商雲集,勢力強盛,故有“蓋揚之盛,實徽商開之”的說法。在湖北漢口,徽商不但建有豪華的同鄉會館,而且,還在江濱建設有“新安碼頭”,專供徽商停泊船隻之用。

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幫,雄居廣大市場。源自窮鄉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穩商埠、立於不敗之地?其核心就在於“誠信為本”的儒商經營理念。

徽商中最著名的品牌,如張小泉剪刀、胡開文墨業、胡慶餘堂國藥店、王致和調味豆腐、謝裕大茶行、張一元茶莊、同慶樓菜館等。

[旁注]

歙硯 因產於歙州而得名。以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製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裏,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螺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徽墨 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國製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

理學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即程朱理學。

方誌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誌。有全國性的總誌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製兩類。以省為單位的方誌稱“通誌”,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誌。方誌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曆史及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四書五經 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我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胡慶餘堂 又名胡慶餘堂,清代晚期“紅頂商人”胡雪岩為“濟世於民”開始籌建胡雪岩慶餘堂藥號,並在大井巷店屋落成並正式營業的藥堂,以宋代皇家的藥典為本,選用曆朝曆代的驗方,以研製成藥著稱於世,和北京的同仁堂並稱為我國著名的南北兩家國藥老店。

[閱讀鏈接]

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徽商的興衰已經成為過去的曆史。

但是,“儒商”作為一種曆史文化現象,卻仍然值得我們總結回味,它對於後世發展社會經濟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