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江淮拾英3
兩淮鹽商留下的園林勝景
話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元朝的殘餘軍事力量仍盤踞北方,在漠北建立北元政權,並時刻威脅明朝。為了鞏固東北和西北的安全,朱元璋及其後繼者多次北伐,但均未蕩平北元勢力。
於是,朱元璋便在東北到西北的邊防線建立了9個邊防重鎮以防禦蒙古勢力。為供應重鎮的軍需物資,朱元璋一方麵在邊境進行軍屯,另一方麵實施“召商輸糧與之鹽”的開中製鹽法,“鹽法邊計,相輔而行。”
這時,揚州是得利於大運河而發達的城市之一。地處長江、淮河與運河的交彙點,便成為兩淮鹽的管理和最大的集運中心。
隨著商品經濟特別是鹽業的發展,揚州成為全國著名的重要商業城市。據說,自明代中後期起,兩淮一帶其煮鹽之場較多,年集散鹽達10億千克,又因食鹽之口較重,銷鹽之界較廣,為此,兩淮地區的鹽商便發了大財。尤其在清代乾隆朝,“其時揚州鹽法全盛”,兩淮鹽商們在淮揚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影響極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兩淮鹽商在獲得大量的財富以後,僅將一小部分用以進行再生產,更多的錢財除報效朝廷以外,這些商人不惜糜千萬巨金,在揚州興建了很多著名的園林勝景,以備翠華臨幸。
據光緒《江都縣續誌》中記載:
商人多治園林飭廚,傳教歌舞以自侈。
為此,可以說,兩淮鹽商雄厚的“資本”造就了清代揚州園林的全盛期。
兩淮鹽商們掏錢建造的園林,有的是為了揚州的公益事業而修建的,還有的則是為了鹽商們自己居住而修建的,在後來的揚州城內,還保存著不少當時修建的著名園林。
如清嘉慶間兩淮商總黃至筠於壽芝園故址改築而成的個園,鮑誌道興建的西園曲水,汪應庚興建的大明寺西園,鄭元勳興建的影園、休園,馬氏興建的街南書屋、黃履暹興建的趣園、吳家龍興建的錦春園等。
其中,個園在揚州著名古巷東關街318號,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1818年,位居揚州八大兩淮鹽總第七的黃至筠購得此園,整理、修繕乃至重建。
黃至筠把他的得意之作命名為“個園”,一半因為愛竹,另一半卻因為自己名字中的“筠”出處在竹。
個園占地2.3平方千米,采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格局,住宅、疊石、園竹三分天下,而以竹石著勝。園內修竹萬竿,幽篁遍地,勁節拔地,疏枝弄影,於疏朗開闊之中,營造出一種曲折幽深引人入勝的境界。
從住宅進入園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個”者,竹葉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為名“個園”,點明主題。
園門兩側各種竹子枝葉扶疏,與門額相輝映;白果峰穿插其間,如一根根茁壯的春筍。
園門內的第一處建築便是春景,由白果峰石、烏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組成。
秋山位於園之東北,坐東朝西,以黃石疊成,如刀劈斧砍,拔地而起,峻峭淩雲,氣勢磅礴。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中峰高聳奇險。四麵奇峰淩空。
冬景假山在東南小庭院中,用晶瑩潔白、體圓渾厚的宣石堆築而成。宣石又稱雪石,內含石英,迎光則閃閃發亮,背光則熠熠生白。無論是近觀還是遠看,總似經年未消的皚皚白雪,隱隱散出逼人的寒光。
山後粉牆上開尺許圓洞24個,上下4排交錯排列,稱之為“音洞”,因為狹巷高牆的氣流變化,風起呼嘯有聲,“北風呼嘯雪光寒”,隆冬時期不僅有“雪色”、“風聲”,山側還有“淩寒蟬獨自開”的蠟梅。
個園以“四季假山”,是以門景的竹石為春,以湖石山子為夏,以黃石山子為秋,以宣石山子為冬。園中竹的品種極多,共有60多個品種,占地達12000平方米。加上花園小徑,醜石天橋,把竹子的“正直、虛心、氣節”的品格發揮到極致。
在揚州,有幾十家像個園一般的私家園林,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江淮鹽商的私宅,揚州人稱其為鹽商園林,它們是兩淮文化的代表之一。
鹽商鮑誌道興建的西園曲水,本是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舊址在虹橋東南,盆景園內。城河由北折西處,曲水當門,饒有野趣,到清代時為西園茶肆,繼改園,有濯纓堂、水明樓諸勝。
大明寺西園亦稱“禦苑”、芳圃,在揚州大明寺西側。園始建於1736年,為郡人汪應庚所築。
西園利用蜀崗的自然丘陵,加以人工的奇妙點綴,形成四周山嶺環抱,在造園藝術上別具一格。嶺間古木參天,沿水種竹,富有濃鬱的山林野趣。據說,乾隆數度南巡,“禦苑”亦日臻完善,以其寺廟園林的獨特風韻,躋身於揚州的大型園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