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奠基——八閩風骨1
勤勞智慧的八閩人,從戰國時期直至後世創造出了如茶文化、理學思想、媽祖文化等優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瑰麗多彩的八閩文化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八閩地區文化思想集大成的時代是兩宋時期,出現了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史學家鄭樵和袁樞、書法家蔡襄、著名詩人楊億、慢詞大師柳永、詩論家嚴羽等。
明清時期湧現出一批在我國曆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抗倭英雄俞大猷、第一清官海瑞、音韻學家陳第、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等。
董奉懸壺濟世譽滿杏林
董奉,字君異,漢末福建長樂古槐鎮董厝村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
董奉從小鑽研很多古代有關醫藥方麵的知識,采集各種樹木花草加以研究實驗,根據藥物的顏色、氣味和產生的季節、地方等,分別種類、性質,再參考古書記載和經驗,通過對家禽、牲畜的試驗中獲得豐富的醫藥知識,也發明了很多古代所沒有的病源、醫理。
董奉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給人看病不收診費,病家在醫好後送他的禮物都被謝絕,對所治愈的病人,隻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重病者種五棵,輕病者種一棵。
於是幾年後,董奉家附近杏林滿山,董奉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後世以“杏林春暖”和“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喚中醫為“杏林”,即源於董奉。
後來,人們把在長樂的一座山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也是為了紀念董奉。
董奉年輕時經常到處雲遊,行醫施賑,特別是在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和越南等處往來。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藥給人治病。
傳說董奉還曾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為民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裏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
據《廬山誌》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潯陽誌·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
張景詩雲:
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
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
說的是傳說中董奉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
同時,《廬山誌》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早些年,有一個年輕人任侯官縣的長吏,見董奉當時有40來歲。後來這位長吏罷官走了,50多年後又擔任了另外的職務,經過侯官縣,見當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50年前一樣。
他就問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當年看見你是這樣,現在我已白發蒼蒼,可你卻比當年還年輕,這是怎麼回事?”
董奉含糊地應了一句:“這是偶然的事罷了。”
交州刺史吳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經停屍3天,正好董奉在交州,聽說後就前去看望,把3個藥丸放在死者嘴裏,又給灌了些水,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藥丸溶化.
不一會兒,吳士燮的手腳就像能動,臉上有了活人的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4天後就能說話了。
後來董奉回到豫章廬山下住,有一個人得了熱病,快死了,用車拉著來見董奉,叩頭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讓病人坐在一間屋子裏,用五層布單子蒙上他,讓他別動。
病人說起初覺得一個什麼動物舔他身子的每一個地方,使他疼痛難忍。這個東西的舌頭好像有一尺多長,喘氣像牛一樣粗,不知是個什麼玩意兒。
過了很久那東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單揭下來給他洗澡,然後就讓他回家。董奉告訴病人不久就會好,注意不要受風。
十幾天後,病人身上的皮全脫掉了,全身通紅,十分疼痛,隻有洗澡才能止痛。20天後,病人身上長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膚十分光滑,像凝結後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