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奠基——八閩風骨1(2 / 3)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

[旁注]

張仲景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

華佗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麵,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刺史 我國古代官職,漢初,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

[閱讀鏈接]

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

草堂占地20畝,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樹,使人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

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我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

黃滔成為閩中文章初祖

盛唐是我國詩歌的時代。李商隱寫著他的愛情詩《無題》,寫著蝴蝶,他自己就是那五彩輕盈的蝴蝶。杜牧心懷天下興亡,寫著詠史詩傷今懷古,抑鬱悲涼。賈島困在禪房,3年寫著兩句詩,把痛苦隱藏在他的苦吟詩裏。

840年,黃滔出生於福建莆田城東。黃滔的家境十分窮困,後來他曾在詩裏說,如果有水田10畝,他早就歸隱鄉村了。在莆田廣化寺靈岩精舍東峰書堂,黃滔苦讀10年。這10年,廣化寺靈岩精舍歐陽詹的思想深深影響了黃滔的精神世界。

黃滔的哥哥黃璞也深深影響了他。黃璞是唐昭宗大順年間進士,官至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是個飽學有德的人。他做官不久就回到莆田隱居。黃巢起義軍進入福建時,黃巢敬仰黃璞的為人,下令屬下不可侵犯他的草屋。

晚唐時代,像黃滔這種有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難取得功名。黃滔多次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易生惟白發,難立是浮名。”33歲了,黃滔才在鄉試中考中。他已經等不及了,立即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在長安,黃滔又等了23年。“二紀飄零,三朝困辱”,895年,黃滔考中進士,這時已經56歲。又過了4年,才得了個清閑無所作為的官職“四門博士”。

900年,黃滔離開長安返回福建。在福建,他得到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的重用,出任監察禦史裏行、威武軍節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

黃滔頗有政治見識,又直言不諱。他勸王審知勤政、節儉、愛民,開辟海港,招徠海外貿易,禮遇中原流亡名士,興辦學校,傳播文化,安定社會秩序。他還勸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關門天子”。王審知采納了黃滔這些意見,保持了福建的安定繁榮。

907年,唐朝滅亡了。一年後,黃滔離開福州回莆田定居。911年,72歲的黃滔病逝,有《黃禦史集》15卷傳世。

黃滔在60歲前一直不得誌。他家境寒貧,生活艱辛,“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汙杯中”。

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接觸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看到較多的人民疾苦,在文學創作上很自然地繼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關懷現實的精神。

黃滔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晚唐的景況。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遊,目睹“大國乒戈日”的“故鄉饑饉年。”

黃滔留下許多名句,意境醇美,感情真摯。如“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簡單幾個字寫出一個淒清空明的境界。“一聲初觸夢,半白已侵頭”,歲月在頭發上老去,夢想依舊遙遠,不可觸摸。“鳥帶夕陽投遠樹,人衝臘雪往邊沙”,鳥兒可以回家了,可是人卻要在臘雪中前往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