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閩鄉拾英4
中華石帝福州壽山石
中華瑰寶壽山石是我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
壽山石的開發利用早在南朝元嘉年間之前就已開始,而把壽山石彩石加工成工藝品則要上溯到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關於壽山石的由來,在八閩地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在太陽升起的東方,有一對金色的鳳凰。這對美麗的神鳥,為了尋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棲息下來,就不停地飛啊、飛啊,飛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後,飛到了福州市郊的壽山、九峰和芙蓉三座山峰的上空。
鳳凰見這裏處處翠竹蒼鬆,山花爛漫,山間飛泉噴灑,流水潺潺,立即就被這仙境一般的風光迷住了。神鳥唱啊、飛啊,快活地繞著三座山峰飛來飛去,—會兒掠過壽溪水,一會兒衝上九重天,上下盤旋著,久久不願離開。直到太陽漸漸西沉,這對鳳凰才雙雙飛落壽山溪邊,在一叢白絨絨的蘆花下過夜。
沒想到,到了四更天,那隻美麗的雌凰產卵了,生了一粒彩蛋,百鳥一起飛來向它祝賀。它們撲棱著翅膀離巢飛起,飛到鳳凰棲息的上空,繞著一片熒熒的白光飛舞。
這時東邊山頭還沒露白,山林裏的百鳥忍不住歡快地唱起歌來。鳥兒們圍著鳳凰飛著、唱著,唱亮了山,也唱亮了水,唱得那粒圓圓的彩蛋閃著一圈一圈的紅光,樂得那隻雄鳳圍著彩蛋跳來跳去。
不料,正在這時候,被山中奇光異彩吸引來的壽山人,發現了鳳凰,他們高興地大聲喊道:“啊!鳳凰!鳳凰!山裏出了鳳凰!”
這一喊糟了!那隻正高興著的雄鳳驀地受驚,“啪”的一聲,雙爪踩在蛋上,它也顧不得蛋殼破了,便與雌凰一起飛回東方去了。
那粒破了殼的鳳凰彩蛋的蛋清和蛋黃從殼裏流了出來,流著流著,慢慢地流入了壽山溪裏,又隨著溪水緩緩地向前流去……
星移月轉,寒來暑往,這鳳凰蛋液溶進了壽溪裏,使溪水變得更清了、更柔和了,在太陽光下泛著金色、黃色和紅色的光波。這溪水又慢慢地滲進溪邊的水田,把田底的石頭染成黃、白和淡紅幾種顏色。
因滲進地裏的蛋黃濃淡厚薄不勻,所以在壽山石中,就有了黃金黃、桔皮黃、桂花黃、枇杷黃、杏花黃、雞油黃、粟子黃、葵黃和豆黃等各樣色種。
那被人稱為“銀裹金”的田黃石,因染了蛋黃又染了蛋清,表皮是潔白,石芯卻是純黃的,所以特別名貴,價值超過黃金幾倍!
傳說固然美麗,其實壽山石原本是一種天然石料,品種繁多,主要分布在福州市郊壽山的田坑、水坑、山坑等地。
壽山石分為多種:質地細密,色彩豐富,質透明如凍的名“壽山凍”;純淨如羊脂的名“白芙蓉”;略呈透明,具蘿卜紋條帶,呈橘黃、熟栗黃、枇杷黃及金黃色者,名“田黃”,尤其珍貴,是刻製印章的上品。
據說在明朝年間,有一年大考時,正逢嚴寒,滴水成冰,印泥也結凍了,其他考生都無法蓋印,唯獨福建考生帶去的田黃石圖章,能使印泥化凍,留下印章,傳為佳話。
從此,田黃石被譽為“印石之王”,文人雅士都喜愛用它雕刻印章。
著名民族英雄、福建福州人林則徐對壽山石就情有獨鍾。林則徐在他為官的不同時期,曾經用過不同的“閑章”,其中有“讀書東觀視草西台”、“江淮草木知”、“管領江淮河漢”寵辱皆忘”、“身行萬裏半天下”、“青宮太保之章”、“曆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等。
這些“閑章”印文或出於自擬,或用古人成句,傳世者不少,而且多數是用壽山石刻成的。不僅恰如其分地喻示了林則徐的經曆和功績,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他的高尚情操。壽山石高潔超群的品質,正是林則徐坦蕩襟懷的最佳寫照。
壽山石雕不僅文人喜愛,更是曆代皇室垂愛之物。清朝入關後的10位皇帝,幾乎每個皇帝都特別喜歡福州的壽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