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閩鄉拾英3
獨特珍貴的白毫銀針
在我國的名茶中,有一種特別珍貴的品種,稱為“白毫銀針”。
這種茶潔白如銀,形似花針,泡入杯中,枚枚倒立,玲瓏剔透。稍稍喝上一口,便滿嘴生香,沁人心脾,餘味無窮。
“白毫銀針”茶不僅生津止渴,而且具有明目降火的功效,可治“大火症”。所以當地百姓,家家都常備一些銀針茶,以作藥用。
銀針茶產於閩浙交界、雲霧繚繞的山區政和縣。在那裏,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銀針茶來曆的動人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棵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
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誌剛、誌誠和誌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
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發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隻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
誌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隻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忽聽身後一聲大喊:“誌剛,你敢往上闖!”
誌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
誌誠接著去找仙草。跟他大哥一樣,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誌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
誌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誌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
誌玉來到亂石崗上,遵照白發爺爺的囑咐,抓出一把仙草揉出草汁,在每一塊大石頭上滴一滴。就在這時,奇跡發生了,草汁滴到石頭上,石頭馬上變成人,其中的兩個人就是她的大哥和二哥。原來這些人都是上山采仙草遇難的小夥子。
誌玉兄妹和夥伴們回到村裏,便連夜分頭把采回的仙草種子撒在山坡上。第二天早晨,大家起來一看,漫山遍野長起了半人多高的仙草。
大家立刻帶露摘下草芽,有的拿去熬湯給病人喝,果然一喝病除;有的拿去揉汁往田裏滴,果然一滴田水滿。七山八坳的人終於得救了,農田又種上了莊稼,那仙草年複一年越長越多了。
山裏人心地善良,他們想,七山八坳之外的窮苦人,也難免會遇上個災難、病痛,便每年都把那仙草芽采來晾幹,分送給鄰鄉的窮苦兄弟。
這樣一來,仙草芽的名聲就到處傳開了。又因為這晾幹的草芽,滿身帶著白茸茸的毫毛,一根根像銀針一樣,人們就稱它為“銀針”。
白毫銀針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由於鮮葉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銀針製成成品茶後,形狀似針,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因此命名為白毫銀針。其針狀成品茶,長3厘米許,整個茶芽為白毫覆被,銀裝素裹,熠熠閃光,令人賞心悅目。
白毫銀針衝泡後,香氣清鮮,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觀也使人情趣橫生。茶在杯中衝泡,即出現白雲疑光閃,滿盞浮花乳,芽芽挺立,蔚為奇觀。
白毫銀針味溫性涼,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濕退熱之功,常作為藥用。對於白毫銀針的藥效,清代周亮工在《閩小記》中有很好的說明:
太佬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
[旁注]
洞宮山 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其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而得名。洞宮山也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糍粑 一種小吃,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糯米浸泡後擱蒸籠裏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裏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閱讀鏈接]
白毫銀針的形、色、質、趣是名茶中絕無僅有的,實為茶中珍品,品嚐泡飲,別有風味。
品選銀針,寸許芽心,銀光閃爍;衝泡杯中,條條挺立,如陳槍列戟;微吹飲輟,升降浮遊,觀賞品飲,別有情趣。
名聞遐邇的安溪鐵觀音
福建是著名的產茶勝地,名聞遐邇的“鐵觀音”就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