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4(2 / 2)

八閩地區自古都流傳著“永春拳,無燒也拉倫”這樣一句閩南方言。“燒”即燙,“拉倫”是微溫的意思,形容永春拳厲害。

永春拳,大多是指永春白鶴拳。這種拳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形意結合,手法多變,步伐穩固,發勁講究靈巧的彈性和撞、抖的爆發力。

流傳到後世,演變為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等風格各異、套路紛繁的體係,傳入南洋、台灣、港澳後,經若幹演變,稱“永春白鶴拳”,或幹脆稱之“永春拳”。

有關永春白鶴拳的來曆,還有一些曲折的故事:

相傳清朝初年,浙江麗水的少林拳師方種有一個獨生女兒叫方七娘,自幼得到父親的真傳,因婚姻失意,出家到白練寺為尼。

一天,方七娘正在寺中織布,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上,昂首扭頸、舞翅弄姿,於是她就將手中的梭盒投出,不料卻被白鶴閃讓過去;她又把緯尺扔過去打它,又被白鶴用翅膀彈落。

方七娘平時認為自己的武功已經非比尋常了,沒想到兩擊不中,心中感到十分驚訝。於是她開始觀察白鶴,細心揣摩,受到啟發,心中頓悟,就將白鶴的舞姿糅入少林拳法之中,獨創出別開生麵的“白鶴拳”。

這時,恰逢永春拳師顏起誕率領門徒曾四雲遊各地、以武會友來到該地。顏起誕與方七娘比試後,敗得心悅誠服,便命曾四拜方七娘為師。曾四在寺中與七娘切磋拳術十餘年,日久生情,最終結為夫婦。

康熙初年,七娘隨曾四回到永春,住在西外五裏街金峰山腳下,開設武館,教授徒弟。

從此,白鶴拳在永春迅速傳布,城關鄉鎮拳館競立,一些嗜好武功的又將它播向八閩,甚至隨出洋謀生的人在東南亞、台灣植根。

1683年,台灣人白戒來到永春拜方七娘為師,學成之後,留在永春收徒傳藝,傳下“寸勁節力”功夫,使白鶴拳彈抖寸勁的特點表現得更加突出。

永春和台灣人共同敬奉方七娘為白鶴仙師始祖,尊曾四為“前永春名師”,曾四的徒弟鄭禮、辜喜、辜魁、樂傑、王打興為“前五虎”;尊白戒為“後永春名師”,白戒的徒弟鄭寵、林添、鄭泮、辜初、辜榮為“後五虎”。

方七娘的徒弟及後來白鶴拳的傳人,大多行俠仗義,保護鄉裏,在閩南許多地方都流傳著一些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

永春白鶴拳弘揚了中華武術,振我國威。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傳到五枚師太,五枚師太傳嚴詠春後,獨出名揚天下的詠春拳,因此詠春拳宗於白鶴拳。

[旁注]

點穴 根據經絡髒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在人體相關穴位上可產生一定反映的原理,在技擊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強固點來擊打人體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產生麻木、酸軟或疼痛難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體傷亡,從而製服對方的一種武術技擊術。

少林拳 我國拳種之一,得名於少林寺,是在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拳術的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樸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寸勁 我國傳統詠春拳的一種特殊的發力方式。所謂寸勁,是指距離攻擊目標很近,或者動作即將完成的瞬間,才突然加速收縮肌肉發出的短促,剛脆的爆發力量。寸,即比喻發勁距離之短促。

[閱讀鏈接]

坐落在永春城西五裏街的翁公祠武館,前身為永春國術館,是傳授拳技之地。

曾在南京舉行我國首次武壇盛會“全國首屆國術考核”,永春健兒選派10人參加,都順利地通過了考核,其中一人參加競技獲金牌獎。載譽歸來,國手們豪情萬丈,在翁公祠中成立“中國國術館福建永春分館”。

次年,應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家賡等人邀請,組成“閩南國術團”趕赴馬來西亞、新加坡表演,開我國曆史上武術團出國訪問的先河,顯示了中華武術的聲威,使海外華僑揚眉吐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