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4
武夷山船棺崖葬奇觀
船棺是八閩地區武夷山的奇觀之一,也是八閩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我國南方有些地區有船棺崖葬的習俗,但以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00多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
關於它們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很早先以前,武夷山原是一片汪洋,花草皆無,煙霞盡絕,當地的武族和夷族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淒慘,兩族人的疾苦被天宮的一位神仙知道後,他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幫助武夷人開建武夷山。
這仙人吹了口仙氣,施展仙術,將江西九龍山的八條龍和許多山峰都幻化成青蛙驅趕到武夷山填海,轉瞬間,武夷山就變得峭壁掩映,秀峰嵯峨。真可謂是“奇花瑤草馨香,紅杏碧桃豔麗”,一派人間仙境。
山清水秀給武夷兩族人帶來了一片生機,他們感謝仙人的恩德,把他稱作“武夷君”,供奉為“移山大仙”,年年祭祀,歲歲朝拜。
可是常言道,“福兮禍之所倚”,人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時,一場災難降臨了。
一次,王母娘娘召開蟠桃宴會,各路神仙都前往瑤池赴宴。席間,幾位神仙講起武夷君如何受武夷百姓崇奉,近旁一大耳仙妒忌道:“武夷君能移山,我能倒海,隻要略施小術,管叫武夷山再度淪為汪洋。”
武夷君一聞此言,打了個寒噤,暗叫禍事來了!他立即駕祥雲飛奔武夷山,變成一個雲遊和尚一邊挨家化齋要飯,一邊警告武夷兩族人:“大難要臨頭,快鑿木船,架壑逃生吧!”
族人將信將疑,但還是立即用古柏、楠木雕鑿成船。
果然,三天三夜之後,忽見黑霧翻卷,愁雲滾滾,一時間電閃雷鳴,雨漫乾坤;天上銀河瀉下,村前白浪滔天,真的是桑田變成了滄海,陸岸陷入了波濤,刹那間武夷山又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兩族人紛紛駕起船隻爭相逃命,求救聲直衝霄漢,驚動了南海觀音菩薩,她撥開雲霧一看,便手托淨瓶趕去相助。隻見觀音將柳枝往下一點,喝聲“退!”那河水全被吸進淨瓶中去了,兩族人得救了。
武、夷兩族人從此便在武夷山長住下來,在群峰之間,用破舊了的木船作橋梁,相互往來,後來,兩族聯姻,便合成武夷人了。
為銘記鑿船救命之恩,按祖上風俗,武夷人家家都要鑿船架壑,連死後的棺木也要做成船形,安葬在洪水淹不到的岩壁洞穴中。
那些架壑船和船棺千年不朽,一直留在九曲溪濱的峰岩壁洞上,人們乘筏遊九曲時便可看到。
[旁注]
武夷山 福建第一名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其中,天遊峰有“天下第一險峰”之稱。
王母娘娘 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
觀音菩薩 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閱讀鏈接]
船棺崖葬曾被稱為千古之謎,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重視。古代科學技術那樣落後,人們又是如何把船棺懸放在懸崖絕壁上去的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現代科學家受到了一個啟示,才揭開了這個謎,了解了古代人將船棺放置懸崖的古老技術,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船棺崖葬是武夷人在與自然界長期鬥爭中形成的習俗,反映出了古代人對生死命運所進行的頑強抗爭。
名揚天下的永春白鶴拳
《閩書》記載永春風俗:
其人悍武,居若處女,遇患難提戈赴鬥,有燕趙之風焉。
永春自古盛行練武,那些背井離鄉、雲遊四方的永春商販、工匠中就常有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他們平時走街串巷、貌不驚人,一旦有事,就會認脈點穴,突發神力,讓人驚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