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窯遺址的人體化石近20件,其中有頭頂骨、枕骨、頜骨、臼齒等,它們代表著男女老幼10多個個體。從這些人骨化石來看,許家窯人與北京人有相似之處,應當是北京人的後裔,而體質又有新的進步。
許家窯人的頭骨骨壁較厚,頂骨內麵較複雜,顱頂較高,頭骨最寬大的部分比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頜枝低而寬,牙齒粗大,齒冠結構比較複雜,其紋飾和北京猿人的牙齒相近。
許家窯人文化以石製品和骨角器為代表,石製品類有幾萬件,其中以刮削器數量最多,而且有直刃、凹刃,凸刃、複刃、龜背狀、短身圓頭等不同的類型,是根據不同用途進行加工的。
尖狀器發現的數量也很多,有齒形、橢圓形、鼻形、喙形等類型,它們的形體都很細小,其中最小的僅重一克,最大的也隻有13克。另外,還發現了屋脊形和斜邊形的雕刻器。
許家窯遺址發現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類型複雜,種類繁多,是西侯度、匼河、丁村的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係統的石器所無法比擬的,其體型的細小,也與大型石器群迥異。
其技術上大有進步,如可用厚石片加工龜背狀刮削器,其形狀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圍邊緣為刃口,可用於剝皮、刮肉、加工獸皮等操作。還有一種短身圓頭形的刮削器,圓弧形的刃緣多經過精細的加工。
許家窯文化中另一類有特色的石器是石球,發現的數量多達1000多個,最大的重2000克,最小的重90克。石球是北京人文化中所沒有的。
當時製造石球要先揀取較好的礫石,打擊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轉打擊去掉棱,使它成為荒坯,然後左、右手各持一個荒坯對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滾圓的石球。許家窯人製造石球的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石球在使用時要用棍棒或繩兜進行投擲。用這種方法狩獵有很大威力,能獵取比較凶猛的和距獵人較遠的野獸。
石球不但可以是舊石器時代具有典型意義的狩獵工具,同時,也可用來打製石器、砸擊堅果和動物骨骼。石球的大量製造、使用,與細小型石器的大量存在是許家窯人以狩獵業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反映。
另外,伴隨人類化石和石製品的還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動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馬、披毛犀、普氏原羚、鵝喉羚、野豬、狼、虎等20餘種。
動物骨骸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也沒有,而全部是人們食肉以後又砸碎的拋棄物。
按照骨器加工方法,許家窯骨器可劃分五大類:
一類是鏟式工具。這類工具是把骨片從一頭向劈裂麵打製成的,尖端較為扁平,有的器身兩側邊緣經過反複加工。鏟式工具長短不一,最大的一件長25厘米,並將器身中下部特意加工以適合手握。也有的器身較短。
二是三棱尖狀工具。這類工具是將劈裂開的長骨片的一端左右各剝去一塊骨片而成,尖端截麵呈三角形。
三是刮削器,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刮削器用巨大的獸骨製成,有直刃、凹刃和凸刃等不同刃口。小刮削器一般用長骨中間部分的骨片做成,刃口有直刃和凸、凹刃,其刃口大都在一側邊緣。
四為尖狀器,這類骨器器型都不大,是用製造雕刻器法打製而成,即先將骨片一頭斜向剝落一小片,出現一斜尖後再沿斜尖把另一側邊緣進行仔細的修理。
五為角工具。所有角根部都帶有很小的一部分頭骨,應是許家窯人使用的挖掘工具
[旁注]
北京人 又稱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中國猿人北京種”,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一般認為北京人生存在距今50萬年前。北京人的顴骨較高。平均腦量僅1043毫升。身材粗短,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高突,鼻子寬扁,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
河套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生活的時代距今大約5萬至3.7萬年。河套人使用的石器隻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主要為刮削器、鑽具、尖狀器和雕刻器。“河套人”的體質特征接近於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晚期智人。
桑幹河 桑幹河為永定河的上遊,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朔州朔城區南河灣一帶。相傳每年桑葚成熟的時候河水幹涸,故得名。桑幹河長506千米,流域麵積2.39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壺流河、禦河、渾河。
普氏野馬 野馬的亞種之一。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棲息於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結成小馬群,遊移生活。原分布於我國新疆準格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普氏原羚 別名灘原羚、黃羊,1875年在我國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發現並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白色。僅雄性有角,雙角角尖相向鉤曲。棲息於山間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帶,以數頭或數十頭為群,冬季往往結成大群。
鵝喉羚 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區域生存的動物,體形似黃羊,因雄羚在發情期喉部肥大,狀如鵝喉,故得名“鵝喉羚”。20世紀50年代初,鵝喉羚曾廣泛分布於賀蘭山東麓、西部半荒漠地區及東部鄂爾多斯台地。
[閱讀鏈接]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黃河最大的兩條支流之一。它縱貫山西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流域麵積占山西地區麵積的四分之一。
丁村文化在汾河上、中、下遊的廣泛傳布,不僅使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文化由晉西南擴展到晉中,而且影響到晉北。
今天汾河源頭和晉北桑幹河的源頭都在寧武縣,管涔山是它們的分水嶺,而兩河的源頭有的支脈相距很近,有相互交通、影響的便利條件,而汾河在遠古時還有另一源頭,今天的滹沱河源頭在當時是汾河的源頭,它實際已經達到晉北地區。
因此丁村人也有可能經此源頭影響到晉北桑幹河流域的原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