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搖籃——史前時代1(2 / 3)

麋鹿 又名“四不像”,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原產於我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

納瑪象 古菱齒象的類群之一,也是更新世晚期分布於華北地區的薩拉烏蘇動物群中重要的化石代表。納瑪象身材較為高大,擁有較高的頭骨,額骨平寬,象牙較直且向上方內部彎曲,一般象牙長度可達3到4米,臼齒是高齒冠,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

藍田文化 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一種人類文化,又叫藍田猿人文化,分布於陝西渭河流域。除發現藍田猿人化石外,同時還發現一批打製石器,主要有單麵加工為主的大尖狀器、三門峽厚重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砸器、中小型交互打擊的多邊砍砸器、小型單邊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跡的石片和石器等。

腫骨大角鹿 簡稱腫骨鹿,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鹿科的一種。頭骨粗壯,下頜有明顯腫厚現象。角甚粗壯,眉枝垂直扁平,主枝圓筒狀,但遠端呈掌狀分叉,臼齒大而低冠。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積中曾發現其大量化石。

師氏劍齒象 又稱為黃河象,地球上早已絕滅的一種大象。因發現於黃河流域被人們俗稱為“黃河象”。黃河象門齒粗大,平行排列,彎曲度小。頭骨正方形,額麵平緩,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狀韌帶窩。四肢粗壯,腳為五趾。臼齒齒冠較低,釉質層較厚。其化石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閱讀鏈接]

匼河文化並不是在匼河一帶孤立地存在,在它東麵的垣曲縣的官溝,東嶺、中背嶺、柴火疙瘩、西圓疙瘩、坪道、八角凹、小趙村、申家莊、型馬南窯、晁家坡、許家廟、河西坡、馮家山等處,以及陝西潼關縣的張家灣、臥龍鋪,河南陝縣的侯家坡、三門峽的水溝、會興溝等處,都發現有屬於匼河文化的石器地點。

陝西的藍田文化也具有這種分布範圍廣、文化遺址多的特點,在三晉地區,則以匼河文化為首。

它說明當時的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得到了繁衍壯大,在有的地區還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原始人群落。而從石器地點的分布,再次證明了黃河流域的巨大作用。

丁村和許家窯文化

丁村地處晉西南汾河中、下遊臨汾寬穀的南端,其文化遺址集中分布於以丁村為中心,南北長達11千米的汾河東岸第三階地上,有舊石器地點11處,動物化石地點 3處。

這裏第四紀地層出露良好,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伴生的動物化石埋藏在10萬年至15萬年晚更新世黃土的“底礫層”之中。

丁村人類化石包括 3顆牙齒,一顆為上內側門齒,一顆為上外側門齒,另一顆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大小、形狀、顏色和石化程度相似,並且出土部位相近,應屬同一個體。

從磨損程度估計,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兩顆門齒舌麵呈鏟形,有明顯的舌麵突隆和指狀突,與北京人的門齒有相近的性質。但無論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舌麵隆突和指狀突也不如北京人的複雜。

這兩顆門齒與現代蒙古人種沒有明顯差別,其中上外側門齒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齒的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齒冠的相對高度遠比北京人為大,咬合麵的紋理不如北京人的複雜。

這些性質表明丁村人的臼齒比北京人的進步,但仍比現代人臼齒原始。從 3顆牙齒的形態可以明顯看出,丁村人是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它雖與晚期智人階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層位較早,所以屬於早期智人階段。

丁村遺址有石器2000多件,有些石器被河水泡過,致使其表麵常包有一層純淨的碳酸鈣外殼。石製品的原料約95%為角頁岩,餘為燧石、石灰岩。

石製品中以石片和石核為多。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且以後者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似“手斧”石器和石球3類。

砍斫器是用先進的交互打擊法加工的,質量高,效果好,分為單邊砍斫器和多邊砍斫器。似“手斧”石器隻有一件采集品。

石球用石錘打擊而成,重量從200克到1500克不等。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後來又發現新的器型,有雙陽麵石核、雙陽麵石片、大尖狀器、斧狀器、寬型斧狀器、鋸齒刃器、凹缺刃器、修背石刀、雙陽麵石刀和錐鑽等。

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擊法產生,具有寬大於長、石片角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大且常常雙生等特點,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製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麵的痕跡,這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技術。

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麵打擊的,並且刃部較薄。厚尖狀器用大石片製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

寬型斧狀器和斧狀器是一種大型切割工具。丁村人就利用這兩樣切割工具切割他們獵獲的獵物。

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於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多用厚大石片或礫石打製而成,器型碩大,尖端犀利,對稱性高,具有厚實的底部和三棱形的器身。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製成的,有的刃緣打製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這裏發現哺乳動物化石有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從砂礫層中還采集到鯉、青魚、鯇、鱨、鯰等魚類化石,皆屬於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種類。

在砂礫層中還有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些情況表明,丁村人時期的丁村一帶氣候相當溫暖,汾河的水量很豐富,水勢很大。附近的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種動物成群地出沒於森林、草地和河邊。

丁村人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製作石器,在樹林裏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進行狩獵。

許家窯文化遺址位於晉北部桑幹河流域的陽高縣境內,這裏是距今約10萬年前的原始人居住地,年代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