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

徽州指的是古徽州,位於黃山腳下,古稱“新安”, 1121年宋代在此設立徽州府,新安遂改名“徽州”。範圍包括古徽州一府六縣,六縣為:歙縣、黟縣、婺源、休寧、祁門、績溪。其中婺源後來劃歸江西管轄。

徽州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有著萬千青山綠水,自古以來,徽州就以山雄奇,水豐饒而名動天下,世世代代的徽州人生活在這片靈山秀水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創造出極其輝煌的文明。

一府六縣的曆史淵源

據出土文物和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績溪徽嶺就有人類活動。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古徽州這塊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已相當活躍,古徽州早期文化與周邊文化發展基本同步。

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後,把中國東部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和雍等九州,古徽州劃歸揚州之域。

古徽州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吳國滅亡後屬於越國,戰國時屬於楚國。因處吳楚之間,故有“吳楚分源”和“吳頭楚尾”之稱。婺源縣北浙源鄉浙嶺脊上,至今仍有“吳楚分源”石碑。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沿用春秋時秦、晉、楚等國的“郡縣製”,即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推行於全國,分全國為36郡,每郡下設若幹縣。始置黟、歙兩縣,先屬會稽郡,後屬鄣郡。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21年,黟、歙兩縣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公元前19年,在黟縣建廣德國,3年後即廢。

208年,吳國時劃歙縣東鄉為始新縣,南鄉為新定縣,西鄉為黎陽縣和休陽縣,加黟、歙兩縣共6個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縣,始新縣今浙江省淳安。此時為本地區設郡的開始。

258年,休陽縣改為海陽縣。280年,新都郡首次改名為新安郡。因此,新安文化由此起始,後有新安各學派之名。

據《讀史方輿紀要》,祁門縣西鄉有新安山,“奇秀甲於群山,為郡之勝”,“相傳郡名新安以此”。仍轄6個縣,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

464年,黎陽縣並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5個縣。522年,劃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553年,新安郡改為新寧郡,轄海寧、黟、歙、黎陽四縣,治所海陽,歸揚州管轄。

589年,又複設新安郡,廢黟、歙兩縣入海寧縣,劃歸婺州管轄。後來複黟、歙兩縣,置歙州,州治黟縣。再後來,改海寧縣為休寧縣。607年,改歙州再複新安郡,領休寧、黟、歙3個縣,郡治休寧縣。

621年,又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740年,劃休寧縣西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建婺源縣,屬歙州。759年,置浙江西道觀察使,歙州歸其管轄。

766年,劃歙、休寧兩縣設歸德縣,劃黟縣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部設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隸宣歙池觀察使。

770年,廢歸德縣地複歸歙、休寧兩縣,歙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6個縣,始有“一州六縣”建置。

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州治歙縣。何以名為“徽”,據《徽州府誌》記載:一是以績溪縣有徽嶺、徽山而名;二是“取績溪之大徽村為名”;三是以孔傳“徽,美也”,故以為名,以徽讚歙州之美。從此有了“徽州”之名及其所轄6個縣建置,開徽州文化新局麵。

1277年,改徽州為徽州路,隸江浙行中書省建康道。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至1364年,改興安府為徽州府,轄6個縣不變。從此,徽州即為“一府六縣”。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仍為徽州“一府六縣”,治所歙縣,曆經明代和整個清代,直至1912年廢府留縣,徽州“一府六縣”的建置長達540多年而未變。

自秦設黟、歙兩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自晉太康置新安郡,迄今近1800年。這是“徽州”的曆史淵源。

歙縣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縣製設置縣開始,統領古徽州數千年。

《太平寰宇記》記載:“歙, 翕也,謂山水翕聚也。”

清代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廳州縣歌括》記載:“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

黟縣曆史悠久,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取義於黃山舊名“黟山”。漢代以前稱“黟縣”,古稱“黝”,208年改黝為黟。

婺源被譽為“山阜崛起之雄,賢哲挺生之異,實為海內靈奧名區。大江以南以聲名文物著稱,於是為最。”據《婺源縣誌》記載:“以婺水之源,因名。”因其自古文風昌盛,被譽為“東南鄒魯”

績溪曆史久遠,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逐漸產生了古樸蠻荒的山越文化。績溪縣的由來說法:

一是績溪境內山溪交錯縈流,以此地理特征為名;二是《清史稿·地理誌》記載:績溪城東有名為“績溪”,源出揚溪,與徽水交流如績,縣名昉此;三是《太平寰宇記》記載:績溪縣有臨溪石,在縣北三裏臨溪岸,方圓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沙。數裏內婦女悉來浣沙,去家既遠,遂於石上績而守之。春時多麗服,群績於此,雖不浣沙者也有從而會績焉。縣名亦取績之義。

休寧縣於208年設置縣,已有1800多年曆史。休寧之名源於縣城附近的靈鳥山,該山原名“鵂山”, 208年孫吳政權曾於其南置縣,稱之為“鵂陽縣”,不久就簡化成休寧縣。

598年,隋文帝取休陽、海寧各一字欽定縣名,含“吉慶平寧”之意。休寧曆來以文風之盛、林茶之富而蜚聲海內外。

祁門原為歙州黟縣和饒州潘陽兩縣地,後改新昌縣,742年,又改浮梁縣。766年,分黟縣西南鄉和浮梁縣東北鄉,置祁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