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 / 3)

據《續文獻通考》記載:“以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祁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莊園”之名,因生態特色與鄉土文化著稱,素有“茶戲之鄉”的美譽。

[旁注]

《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幾部分。

郡 我國古代行政區域,始見於戰國時期。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後漢時起,郡成為州的下級行政單位,介於州、縣之間。隋代廢除郡製,以縣直隸於州。唐朝的排列則是道、州、縣。明清時期稱“府”。

《讀史方輿紀要》 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是清代初期顧祖禹獨撰的一部巨型曆史地理著作。該書具有濃厚的曆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於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該書有關曆代州域形勢部分,綜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勢,及其與用兵進退之策和成敗的關係。

中書省 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代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晉代以後稱“中書省”,為秉承皇帝意旨,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宋元時中書省設中書令和中書丞相,明清時期廢置。

《太平寰宇記》 宋太宗趙炅時地理總誌。共200卷,是繼《元和郡縣誌》後又一部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誌。前171卷依宋初所置河南、關西、河東、河北、劍南西、劍南東、江南東等13道,分述各州府的沿革、領縣、州府境、戶口、風俗、土產及所屬各縣的概況等。後29卷,記述周邊各族。

《清史稿》 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536卷,其中本紀25卷,誌142卷,表53卷,列傳316卷,以記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296年曆史。

[閱讀鏈接]

休寧是狀元故裏,人文底蘊厚重,據《休寧縣誌》記載,宋元明清時期以來,休寧有14所書院,其中懷古書院十分有名。休寧宋代時出進士160人,明代出進士68人,清代順治時期,出進士191人,貢生378人,舉人480人。

狀元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成就,休寧有“我國第一狀元縣”之譽。從1217年至1880年的600餘年間,休寧本籍與寄籍狀元共計19名,居全國之首。

靈秀綺麗的徽州山水

徽州的山,峰巒重重,連綿起伏。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五龍山是徽州的四大山脈。

黃山山脈主幹沿北向南西伸展,綿亙150千米,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接,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於歙縣、黟縣、原太平縣、績溪、石台、旌德縣之間,是長江下遊與錢塘江的分水嶺。

黃山境內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峰有:海拔1864米的蓮花峰,蓮花峰是安徽的最高峰;光明頂海拔1840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仙桃峰海拔1730米。桃花峰海拔1460米,眉毛峰海拔1430米等。

黃山山脈有三大支脈:一是牯牛降支脈,位於祁門縣、石台縣交界地帶,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00多米;二是大會山支脈,地轄休寧、歙縣、績溪、太平、旌德縣,最高峰上陽尖海拔1402米;三是仙嚴岩山脈,位於績溪、旌德縣交界,最高峰仙嚴岩海拔1110米。

黃山古稱黟山,747年,唐玄宗下令改為“黃山”。黃山的總麵積約為1200平方千米。黃山著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實際上,黃山群峰,莫可計數。所以,黃山千峰崢嶸,萬壑競秀,風雲變幻,大氣磅礴,既有雄偉壯麗的奇景,又有嫵媚動人的秀色。

黃山“四絕”名動天下,“四絕”是:靈秀奇特的怪石,蒼勁多彩的奇鬆,變幻莫測的雲海,水色晶瑩的溫泉。

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鬆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春季繁花似錦,五彩繽紛;盛夏翠穀湧泉,綠蔭映地;金秋丹楓如火,山花溢芬;嚴冬霧凇冰掛,晶瑩雅潔。對於黃山的雄奇壯美,絢麗多姿。

唐代大詩人李白讚美寫道: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蓬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兩次登黃山。據清代閔麟嗣編《黃山誌》記載,徐霞客認為“薄海內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支脈牯牛降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麵積約30多平方千米。區內地層古老,地貌複雜,奇峰錯列,穀岔叢生,茂林修竹,溝壑縱橫,風光秀麗。

天目山脈位於績溪縣、歙縣與浙江省臨安縣的交界處,長約25千米。最高峰清涼峰海拔1787米,因其氣候特點而得名。天目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餘座,峰高如雲,懸崖峭壁,奇鬆怪石,流泉飛瀑,雲霧朦朧。物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20餘種、動物數十種。

白際山脈東北端在歙縣與天目山交會,西南抵休寧縣與五龍山相接,長約105千米。最高峰擱船尖海拔1482米,在歙縣與浙江臨安縣交界處。白際山諸峰如嘯天龍、長嶺尖、外溪崗、歙嶺頂、石耳山、大連嶺等,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

這些深山群落中,原始生態保護完整。白際嶺一帶村莊為典型山地聚落,高山密林,小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