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3 / 3)

宋代汪若作詩寫道:

白際摩天秀,秋光滿蓼汀。

山呈金字麵,田畫井文形。

五龍山脈是祁門縣、休寧縣與婺源縣主要分界山。錢塘江水係和鄱陽湖水係的分水嶺。全長76千米,寬11千米。最高峰六股尖海拔1629米,是休寧縣境內的最高峰,其東北是錢塘江正源新安江的發源地。

環繞著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五龍山脈的群峰數以千計,崇山峻嶺,遙相呼應,層巒疊嶂,跌宕起伏,巧奪天工地造成了或巍峨壯觀、氣勢雄偉,或怪石嶙峋、瑰奇秀麗,或古木參天、物種珍稀的不可枚舉的勝景。

齊雲山與黃山遙遙相望,在休寧縣城西15千米處,原名為“白嶽山”,明代嘉靖年間改名為“齊雲山”。該山海拔585米,占地麵積約為110平方千米,該山有36座奇峰,72座怪崖,24個山澗,16個洞穴和許多池、泉、瀑等。清代乾隆皇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還是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明代嘉靖皇帝下令修建的“玄天太素宮”是道士和香客向往的朝拜聖地。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文人騷客慕名而來,李白、朱熹、朱升、唐寅等人都來過此地。

他們寄情與峰岩之上,或賦詩題詞,或樹碑為記,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徽州的水源遠流長,千回萬轉。以黃山山脈為界,南坡有流向東南錢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係,流向西南鄱陽湖的閶江水係、樂安江水係;北坡有直接流入長江的水陽江、青弋江、秋浦河水係。

新安江為安徽境內除長江、淮河以外的第三大河,是徽州的母親河,是錢塘江上遊。

源頭有兩大支流:南支稱“率水”,為新安江正源,源於休寧境內五龍山脈六股尖;北支稱“橫江”,源於歙縣五溪山主峰白頂山。

兩支流在屯溪黎陽會合,故有“屯溪”之名。屯溪至歙縣浦口一段稱“漸江”,後統稱“新安江”。

新安江一直以水色美著稱,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見底,夾江兩岸,群山蜿蜒,翠崗重疊,穀多飛瀑流泉。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與掩映其間的粉牆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可謂畫裏青山,水中鄉村,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水墨畫。

閶江位於石台縣、祁門縣,發源於曆山山麓,屬鄱陽湖流域的饒河水係,境內流域麵積1893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大北河、大洪水、閃裏河、新安河等。

水陽江分布於績溪、旌德縣境內,流域麵積為478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璧溪、姚溪,流入寧國境內的西津河後注入水陽江。

青弋江分布於績溪、旌德、黟縣、祁門縣和石台縣境內,發源於黃山北坡,由西南向東北彙入長江,流域麵積158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徽水、秧溪河、麻川河、婆溪河、宏溪和長河等。

秋浦河發源於祁門縣大洪嶺,向東北流向石台縣,向北流經貴池,注入長江。境內流域麵積近千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鴻陵河、梅溪河、公信河等。

古徽州萬山環繞,崇山峻嶺,灘高水急,道路艱難,入徽不易,使徽州與世隔絕。但是,在徽州人來說,徽州水是開放的,走出徽州卻不困難。

新安江、閶江、秋浦河、青弋江等這些古老的河流,奔流而出,使徽州人得以順流而下,通往浙江、江西,以及經過長江、古運河通往江蘇和全國各地。

至今還有許多水路碼頭,如歙縣的漁梁、深渡,休寧的萬安、溪口,祁門的曆口、渚口,黟縣的漁亭,績溪的臨溪等,在曆史上,它們曾經非常繁華和喧鬧。

這些河流不僅是古代徽州經濟的重要通渠,也是古徽州文明的大通道。古代徽州人就是在這萬千的青山秀水中孕育出靈秀,孕育出智慧,最終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旁注]

九華山 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方圓100千米有9座山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淩空,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九華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道教 又名“道家”、“黃老”等,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水墨畫 我國傳統繪畫的一種形式。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後來的水墨畫也包括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單調,意境豐富。

[閱讀鏈接]

“五老上天都”巧石是黃山一處著名的景點。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天,從東南西北中來了趙錢孫李周5位向玉皇大帝討封的半仙。半仙是活至90歲開外未滿百歲的人。半仙隻要上了天都,跨進靈霄寶殿,朝拜玉皇大帝,經過欽點便可位列仙班。趙錢孫李周5位半仙走過半山寺,越過龍蟠坡,如履平川,毫不費力。

5人中的一位看天都在望,仙位唾手可得,心裏樂開了花。他們個個又都是做聯句詩的高手,不禁相互唱和起來:

趙半仙首先開口道:”夏不衣綢緞,冬不著皮裘。”

錢半仙續上一句:“葷腥我無緣,終年食甘蔬。”

孫半仙接著說:“不慕廣華廈,棲居陋室久。”

李半仙則說:“飯後百步走,勞役自動手。”

周半仙笑著說道:“心胸坦蕩蕩,無愁又無優。”

這5位半仙老翁萬萬沒想到這些話是“泄漏天機”,違犯了天規。玉皇大帝一麵切斷這5位半仙上天都的去路,一麵又將他們點化成一組寸步難行的石頭,這就是“五老上天都”巧石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