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徽商會館為北京歙縣會館,建於1560年,由旅京徽商楊忠、鮑恩創建。湖北漢口新安會館,從置產業到擴充道路、開辟碼頭,漸漸形成一條新安街。蘇州吳江縣盛澤鎮徽寧會館建了20多年,有房產、田產和供裝卸貨物用的駁岸,規模宏大。
在徽商的鄉族觀念中包含著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和帶有強製性的宗族族規,這些使徽商彼此之間有著很強烈的患難與共意識。這種意識客觀上成為徽商之間互幫互助,以眾幫眾、相互提攜的泉源。
遍布各地的徽州會館、同業公所的建立,也突出體現了徽商的這種意識和精神,從而大大地強化了徽州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徽商非常敬業,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在外經營,幾年一歸,新婚離別,已是平常事。
《歙縣誌》記載:
我縣習俗重經商。經商必然遠離家門。每每離開家門,往往幾年才回來一次,有時甚至長年在外不回家的。剛剛結婚,丈夫就離家經商的情況,在這裏比比皆是,都習以為常了。
雖然如此年複一年地在外操勞,黑發出門白發回,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數十年而不歸。
徽商一般以小本起家,闖蕩商海。商海浪濤洶湧,凶險異常,一不小心就會擱淺甚至是沉沒。然而他們受到挫折之後,並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義無反顧、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許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經曆了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更為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雖然致富了,但日常生活仍舊保持在家時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艱苦樸素的勤儉精神教育子孫。
徽商的敬業精神,不僅僅表現在徽商個人的一生無悔投入商業的行為方麵,更體現在商人家族對商業世代不懈、前赴後繼的執著和追求中。
徽商經商致富不忘本,很多徽商獲利致富後回到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很多精美住宅、宗祠、牌坊、橋梁、學校、藏書閣等都是那時修建起來的,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徽商還非常具有愛國情懷,在明代中葉的抗倭鬥爭中,他們或者捐資築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謀劃策,領導抗倭,或者棄商從戎,直接深入殺敵戰場。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0000石,2000萬兩銀子。
徽商在古老的徽州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艱苦創業、生生不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曆史劇,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徽州文化也由此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驕傲。
[旁注]
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我國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生產並使用絲綢的民族。
墨 古代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鬆煙、膠等。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瓷器 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燒製,瓷器表麵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瓷器是我國漢文明的瑰寶。
《拍案驚奇》 又稱《初刻拍案驚奇》,明代小說,全書共40卷40篇。《初刻拍案驚奇》後又有《二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印行後受到普遍歡迎。
四書五經 《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我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會館 我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始設於明代初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會館趨於興盛,清代中期數量達到最多。
牌坊 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閱讀鏈接]
謝裕大茶行創於1875年,是古徽州六大茶莊之首。謝裕大茶行的創始人叫謝正安。
當年,為了進軍上海,他親自帶領家人到充頭源茶園選采肥壯芽茶原料,經過精心的製作,形成別具風格的新茶。
由於“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又因產自黃山,故命名為“黃山毛峰”。因數量極少,質量好,運到上海新掛牌的謝裕大茶行,便轟動了整個上海灘,成為各界名流競相追逐的珍品,上海漕溪路,就是因謝裕大茶行的原址在此而命名的。
之後,謝裕大茶行迅速走向全國,“黃山毛峰”也開始成為極品好茶的代表之一。謝裕大茶行也因此被世人稱為“黃山毛峰第一家”。
特色顯著的新安醫學
新安醫學是在唐代時出現,在宋代和元代時逐漸興起,在明清時期達到繁盛的。
隨著徽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和與外界的廣泛交往,徽州儒生在“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思想指導下,從醫者很多,而且名醫輩出,醫籍浩瀚。
他們根據徽州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活習性,提出了係統的醫學理論,特別重視脾胃、肝腎和氣血的調養,用藥平正中和。因徽州古為新安郡,故世稱“新安醫學”或“新安醫學派”。
新安醫學從興起至繁盛,湧現著名醫學家500多人,撰、輯醫籍460多部。著名醫家有北宋時期的張擴,南宋時期的張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國瑞,明代的程充、汪機,清代的程政通、吳謙等人。其中汪機被譽為明代四大醫家之一,吳謙被譽為清代四大醫家之一。
北宋時期,歙縣人張擴從學於湖北蘄水醫家龐安,隨後又到四川向王樸學習脈訣,醫名逐漸大振。張擴將所學傳於弟弟張揮,又傳兒子張師孟。張揮將張擴之學再傳於兒子張彥仁,繼傳於孫子張杲,張家成為新安第一代名醫世家。
張杲以儒醫著稱於世,究心醫學50餘年,於1189年寫出了新安第一部醫學著作——《醫說》10卷。
此書博采宋以前古代醫書編撰而成,記敘了從三皇至唐代名醫110多人的臨床治驗,這部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
張杲一方麵從事臨床診治工作,一方麵從事醫學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收集整理,寫作了《秘方奧旨》一書,收集了許多古代的禁方、秘方。
至元代時,又有4人寫了6部醫學著作。歙縣翰林鮑同仁撰寫了《通元旨要》、《二賦注》、《經驗針法》;吳以凝撰寫了《去病簡要》27卷;婺源太醫王國瑞撰《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卷。
此外,休寧太醫提舉程深甫,郡醫學提領範天錫,醫學教授馬蕭、張良卿和祁門名醫徐存誠等,均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醫家。
明代初期的150多年中,新安醫學較宋元時期,又有所發展,又有9人寫了11部較有影響的醫學著作。
明代後期,新安醫學進入了全麵發展的時期。這時候醫學名家大量湧現,紛紛著書立說。共有45人撰寫了96部醫學著作。大量有質量的醫學著作問世,使新安醫學為之一振。
《眼科寶籍》一書是明代著名醫學家程撰關於研治眼病的專著,程撰為徽州歙縣人。這部醫學專著在民間流傳甚廣,抄本和刊本很多。在書中,作者不僅對很多眼科疑難雜症做了透徹的原理分析,而且創製了不少良藥驗方,在臨床施治上效果甚佳。
《石山醫案》為明代醫學家汪機的醫學代表作,汪機為徽州祁門人。《石山醫案》較為集中地反映了汪機的醫學成就,最為後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