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徽州拾英1(1 / 3)

守護之魂——徽州拾英1

徽州文化屬於移民文化,具有文化融彙的價值。中原地區的南遷活動客觀上導致和促進了中原文化為徽州文化所吸納,所融合。

徽州地處皖南,北依長江,南聯贛粵,下通蘇杭,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遙相呼應。優越的地理位置對於經濟文化發展來說是一種有利條件。最終大規模移民活動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中,徽州文化中的繪畫藝術、版畫工藝、四雕和篆刻工藝、建築和菜係文化等,不僅在當時獨領風騷,而且還深深影響了後世。

細密纖巧的徽州版畫

徽州版畫是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也叫“徽派版畫”,源於徽州刻書,起於南宋時期。徽州版畫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徽州地區本地刻印的木版畫;另一部分是徽州人在外地刊行刻印的木版畫。

徽派版畫作品涉及範圍很廣,有書中插頁、肖像、圖解、封麵裝飾等,書畫圖譜類有獨幅、組畫、單頁、書畫譜冊等。徽墨圖譜有單頁與成卷冊。

地方誌、宗族譜牒中有風景圖、先賢、祖先像、建築圖解。民間木版畫有宗教、民俗風情、民間故事。

徽州版畫是畫家和木刻藝人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徽派版畫的刻工,往往也是畫家。徽派版畫的藝術風格具有細密纖巧、典雅靜穆,富有文人書卷氣。

為徽派版畫作畫的著名畫家主要有丁雲鵬、吳廷羽、蔡衝寰、陳老蓮、汪耕、黃應澄、雪莊等。丁雲鵬與其學生同匠人黃守言、黃德時等合作完成的《方氏墨譜》、《齊雲山誌》、《考古圖錄》、《唐詩畫譜》,其中皆有徽派版畫的精品。

徽派版畫地方性濃鬱。徽州盛產木材,民居中磚、木、石、竹雕普遍,這些雕刻都是當地工匠所為。徽州特產中的文房四寶徽墨、歙硯,質地優良,在上麵精心雕琢,十分好看。

徽州雕版技法在建築、家具、磚木石竹雕刻、文房四寶的墨模、硯石雕刻和雕版刻書等諸方麵都是相通的。

徽州版畫有一個表現手法叫“以繁襯簡”,這個手法是表現主題的一種手段,為的是突出人物活動。這種烘托、反襯的手法,徽州刻工應用得十分自然。這個表現手法也屬於徽派版畫表現特色。

雕刻藝術盡管門類眾多,然其藝術之根同源。特別是在諸種工藝各自發展的過程中,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以及互有揚棄。

硯雕、墨模雕刻與版刻書畫都是平麵刻,隻有陽刻與陰刻及深淺程度的區分,再加上刻版畫插圖等陰陽刻均參用,表現出豐富的刀法技巧,使畫麵更生動,也是常見的。

徽州不少名刻工都具有多種本領,明代歙縣人黃鉞、休寧人朱雲亮、黟縣人餘尚恒等善木雕、石雕藝術,又能刊刻書畫。徽州刻工是在先輩前人的基礎上學習、鞏固、發展、提高的。

由於雕刻技藝遺存多、藝術土壤雄厚,再加上從藝者努力鑽研,使得徽州傳統式工匠藝人都各自掌握一手好技藝,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並以固定的模式傳之後代,因而形成濃鬱的手工操作的地方性特征。

徽州刻工主要集中在歙縣、休寧以及臨近的旌德,其中以歙縣居多。歙縣一地當時除了縣城內“刻鋪比比皆是”之外,大部分分散在水路交通要道和縣城附近的村落,如雄村、鄭村、岩寺、潭渡、虯村等。

徽州刻工講究精工細致,刀法一絲不苟。在徽州書畫家的影響和合作下,刻工的素質和技巧日益成熟。

他們充分運用傳統的磚、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硯的雕刻技藝,精益求精地鑽研刻印技術,把我國水印版畫發展推向更高層次,使書籍插圖逐步發展為我國版畫藝術中的主要品種。

徽派刻工既世代相傳,又各有所長,對鏤刻十分講究。徽州刻工長期在線描上尋求表現力的功夫,刻線技藝爐火純青,靈活纖細精美已成了徽派的共同特點。以線條的粗細、曲直、動靜相照,繁簡互襯等對應統一的規律來刻畫人物。

優秀的徽州刻工刀刻的線條能呈現出一種節奏感和轉折頓挫的韻律味,點劃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

如《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回,共有插圖100幅,刻工黃誠之、劉啟先均為徽派名工高手。

該書刊本插圖繪刻精工、氣勢磅礴,人物多、場麵大,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姿態生動,山水、樹叢、屋宇、樓台置景飽滿而層次分明,線條勾勒流暢須眉畢現,顯示出線條的魅力,一點一劃刀法純熟極見功夫。

明清時期,徽派版畫家創造了許多新技法。畫家為適應木刻需要的線描畫,撇開了傳統中國畫渾染皴點擦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洗去鉛華、獨存本質”的鐵線描。而刻工以刀代筆,以一絲不苟的功力再現畫稿於木刻之上,他們不隻是簡單地依樣畫,而是把以線描為主的畫稿轉化為木刻畫。

聰敏的刻工高手運用陽刻和陰刻,對刀刻的剛柔輕重和疾速轉換技巧的掌握,都可以在其線紋上看出來。著名徽派刻工高手的刀刻線條,呈現出一種節奏感,轉折頓挫,點劃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都能得心應手。

正由於此,徽派版畫的重要特征之一,就體現在線描上,刻線纖細精美,筆筆交代清楚,刀法絲毫不苟。

從技法上看,徽派版畫舍棄大麵積黑白對比,即便是雪景、底色、湖麵、草地等,因不易表現,印刷效果也不好,故很少出現,多數都是用線描來描繪。

如環翠堂所刊《義烈記》,其人物衣冠、室內門窗、大麵積的地磚花紋等刻線細如發絲,形形色色,豐富多彩。

徽派刻工嫻熟的線條功力,以其粗細、曲直、起落、繁簡、疏密來表現客觀事物的遠近、體積、空間和質量的關係,充分運用虛實相生、動靜對比、繁簡互襯等對立統一的規律來刻畫形象。

另外,徽州版畫有絢麗多姿的彩色套印。徽州刻工除在雕版技法上高超卓絕外,在印刷上尤其是彩色套印方麵貢獻也很大。明代嘉靖年間,用靛青印製的休寧趙方撰寫的《春秋集傳》15卷是徽州兩色印刷的開始。

徽派版畫家胡正言從與刻工、印工合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齋畫譜》,把竹梅蘭石等畫印出了色彩和濃淡幹濕的變化,幾乎達到了可以亂真的程度。

後來,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術,把白雲、流水等畫的線條凸現出來,使彩色畫麵增加了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