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2(3 / 3)

徽州方言和閩、粵、蘇、浙諸方言一樣,都萌芽於中原古語,因此或多或少保留了中原語言的某些特征。但由於曆史以及地理等方麵的差異,與其他方言間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大,而且更多地保留了遠古的口頭語詞和表達習慣。

徽州方言包括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後來劃入的旌德縣、太平縣、石台縣,其語言並不屬徽州方言。

由於曆史上歙縣長期為州治、郡治,統轄休寧、績溪等地,所謂徽州方言以歙縣話為代表。後來屯溪成為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話就成了徽州方言的代表。

至此,徽州方言又可分為屯溪話、歙縣話、績溪話、黟縣話、祁門話、休寧話、婺源話等7個次方言區。

而在每一個次方言區內,又存在著“五裏不同俗,十裏不同音”的情況。如歙縣方言可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大致以南源口、雄村、羅田一線為界。

休寧境內的方言根據彼此間的細微差別,可分為海陽、五城、臨溪、溪口、流口5個小區,其中以海陽區方言使用的人口最多,是休寧的代表方言。

祁門方言以流行於閶江上遊流域的城區話為代表。績溪話,以徽嶺為界,又分為嶺南話與嶺北話兩大子區域。子區域中,又分若幹土話圈;如嶺北有坦頭話、大源話、臨溪話。

在徽州邊緣地界,方言更是交叉重疊,錯綜複雜。

徽州方言具有語調生硬、語節明快和語詞形象豐富的特點。有著自己的發音體係,與普通話音區相距甚遠。其語音係統最明顯的是聲母中塞音、塞擦音多數地方以讀送氣清音為主。

韻母中鼻音韻尾大多消失或轉化為鼻化音;聲調中古全濁上聲一般不歸陰去。

徽州方言最大的特色在語言詞彙上,徽州方言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詞彙,一些在普通話係統中已消失的語彙,卻仍舊在徽州人的日常用語中被廣泛使用。這既表明了徽州方言與漢語普通話間的同源性,也表明其發展中的獨立性。

如徽州舊俗,無論婦女生前死後一律稱之為“孺人”,婚後稱為“老嫗”;稱新娘子為“新婦”或“新人”而不叫“媳婦”;稱童養媳為“細新婦”。“郎”、“令”、“爺”,都是尊稱。

休寧人兄弟之間稱兄為“大郎”,稱弟為“弟郎”。休寧人稱自己的妹妹為“令妹”,稱自己的女婿為“令婿”;對長輩多稱“爺”、“伯爺”、“叔爺”、“姑爺”、“舅爺”。

徽州方言自身發展中,創造了許多“形象語詞”,如“擔柱”、“拾麻”、“門枕”、“衫脫”、“天雷”、“豬傻、“幫襯”、“門背後”、“腦蓋殼”“朝奉”等,反映了徽州人思維形象的特點。

徽州有的方言詞彙源於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如“茴香豆腐幹”,是指半途輟業回家的學徒工,“茴香”取“回鄉”的諧音。有的源於古代話本和戲曲,如“梁山上下來的”,指性格豪爽或粗野之人。

“陳世美”,指拋棄貧賤之妻的人;“保正婆”,指好管閑事的人;“火揚婆”,指為兩麵討好搬弄是非的人。

有的源於民間傳說,如“爛肚寶”,指機智詼諧但壞點子多的人,“塌皮秀才”,是指窮困潦倒的文化人。還有一些是源於日常生活,如騷雞公、辣椒蒂、香油瓶、省油燈草、無頭蒼蠅等。

這從一個側麵說明徽州文化發達,為方言語彙的豐富帶來了活力。

語詞創造又是徽州方言的一大特色。如“頭”、“佬”、“子”、“家”等,綴於詞後,表達一種特定的含義,如“老子”、“啞子”;“和事佬”、“屯溪佬”、“悶呆佬”;“老人家”、“小官家”、“女家”、“細人家”;“屁股頭”、“後門頭”、“灶下頭”、“上屋頭”。

此外,還有“煞”、“添”、“鬼”、“裏”等均有類似的作用。對一些動作性動詞,徽州方言常常通過重疊加強效果,如“拍拍滿”、“壓壓扁”、“剁剁吃”、“消消氣”、“走走看”、“歇歇力”等。

一些形容詞也可以加後綴,以增添語氣或程度,如“酸溜溜”、“硬攪攪”、“火冒冒”、“綠影影”、“毛叢叢”、“白月月”等。

徽州方言中眾多獨特的方言詞,來源不一。一些詞語至今仍沿用古義,如“先”即“先生”之意;“種種”為“短而亂的胡須”;“造化”為“幸運”之意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獨特的具有語法作用的語素,其中表示複數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結構上的組合作用,表示某方麵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領屬關係,如“個”。

有些獨特的介詞和動詞,義項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義,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動作重複,除了在謂語前麵加副詞“再”作為狀語,有時還在句尾附加“添”來表示。

日常口語交流是生產徽州土語、俚語、諺語的源泉之一,也是徽州方言詞彙創造的源泉。徽州方言有漢語詞典上沒有或日常很少見到的字、詞、詞組。

這些生僻字、詞語,隻要說得明白,聽得形象,多人接受,便可在一定區域流傳開來。

徽州方言作為一種徽州文化元素,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載體,失去了這一載體,徽州文化就如同現在記錄在古籍方誌中,也由此從徽州方言中可以挖掘出許許多多古徽州遠古文明的信息。

[旁注]

吳越語 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語”。是我國官方定義的八大方言之一,擁有國際語言代碼。商周春秋至今有3200年曆史變遷,底蘊深厚。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話本 又稱為“話文”或簡稱“話”,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用通俗文字寫成,多以曆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是宋元時期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

戲曲 我國傳統的戲劇。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的藝術形式,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名句、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豫劇、越劇等各種地方戲。

諺語 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方誌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誌。分為全國性的總誌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製兩類。元代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誌。方誌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曆史及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閱讀鏈接]

徽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經商的地方,其語言必然要受到當地的影響,尤其在詞彙方麵,受當地的影響更大。

徽商在回到家鄉重操母語交際時自然地把外地語的種種現象、特征帶入他們所使用的徽州方言中,從而又影響了整個徽州方言。所以,徽州人會說兩種話,一種是當地的方言,用於本地人之間的交流。一種是近似普通話的官話,用於與外地人交談。

徽商大多集中在江浙一帶的吳語方言區域,吳語方言對徽州方言影響最大。徽州方言中,大量日常生活詞彙都有吳語方言詞彙。很多語音和語法都與現代吳語方言相類似。這也與徽商的傳播分不開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