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誌》在方誌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主要表現在體例完備,章法嚴密,不設虛名,舍並得當,打破了宋代以前誌大而空、不定體、“圖經解”舊例。
其中除地理之外,又增設了物產、人物、藝術等項,所具體例已是後來誌書的規模,而且取材豐富,記人記事,敘今述古,是後世了解當時新安地區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重要資料。
在數學方麵,徽州地區比較重要的數學家有程大位、江永、戴震、汪萊、羅士林等人,他們代表了當時我國數學的最高水平。
程大位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是關於珠算的著作《算法統宗》。《算法統宗》是以珠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數學書。
原刻本17卷:卷1、卷2介紹數學名詞、大數、小數和度量衡單位以及珠算盤式圖,珠算各種算法口訣等,並舉例說明其具體用法.
卷3至卷12、卷13至卷16入前麵各類的算法,並例有14個縱橫圖;最後附錄“算經源流”一篇,著錄了1084年以來的數學書目51種。
《算法統宗》代表了明代末期數學的最高水平,對其後數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算法統宗》翻刻的版本種數至今已難以勝計,其流通量之大是無與倫比的。
《算法統宗》推動了中國珠算的大普及,並使之走向世界。
江永的數學著作,主要見於他的《翼梅》和《讀數學》。《翼梅》一書收入《四庫全書》,書名易為《算學》。
戴震對於數學的重要貢獻,在於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校勘、注釋古算書多種和自撰數學著作數種。數學著作有《策算》1卷,書中介紹西方籌算的乘除法和開平方法。
汪萊是清代的一位傑出數學家。汪萊的主要數學著作是《衡齋算學》7冊。內容主要論及弧三角術、勾股、割圓、垛積、開方諸多方麵。其學術思想高深,真正能讀懂的人不多。
羅士琳是歙縣人,他在數學上的重要貢獻是注疏《四元玉鑒》。《四元玉鑒》是元代數學家朱世傑1303年所撰的論“四元術”的古算經典著作。
羅士琳曆經12年對原書進行艱苦的校訂、疏解工作,終於在1835年完成《四元玉鑒細草》24卷,其篇幅比原書多出幾倍。由於他的疏解,才使“四元術”這一我國古算的傑出成就被世人重新認識。
明清兩代,徽州的科學儀器製作,有多種都十分著名。休寧縣吳魯衡精製的地學儀器羅盤可以用於地理考察、地圖測繪、海上導航等活動的方向指示。明代歙縣詹希元發明了一種機械計時器——五輪沙漏。
齊彥槐字夢樹,婺源人,1809年考中進士。著有《天球淺說》、《中星儀說》、《北極經緯度分表》等著作。製作了斜晷、中星儀、天球儀等天文儀器。
其中,中星儀高33.4厘米,外表有一圓形天球,天球表麵繪刻星象、節候,中部偏下有一圓孔,可插入鑰匙,將天球內部發條上緊。發條產生動力,轉動齒輪,天球自旋,即可方便準確地了解天空星象位置和運行情況。
為了抗旱,齊彥槐深入民間采訪。創造了龍尾、恒升二車,即“龍骨水車”和另一種提水灌溉的“撩車”。
萬安古鎮坐落在黃山南麓,齊雲山之北。吳魯衡在萬安鎮上街創立“吳魯衡羅經店”,改進發展製作羅盤指向、日晷定時儀器。
吳氏羅盤規格眾多,對原料和工藝的需求極為嚴格,一件成品需經6道工序:
一是選坯,用優質木材作為坯料;二是經開坯、車圓、磨光而製成盤狀;三是分格,即刻畫縱橫格度;四是寫盤麵,一圈又一圈,少則兩三圈,多則4圈至16圈,標有太極、陰陽、三才、五行、洛書、八卦,天幹、地支、二十八宿、十二舍、七曜、九星係統等。簡潔地提供了數理的內涵和天人合—哲學的辯證思想以及內外相連的統一整體性;五是上油;六是安裝磁針,被看成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
萬安羅盤,近300年來,經過代代相傳,不懈努力,辛勤勞動,式樣有上百種之多,精密度高,暢銷國內外。
[旁注]
《周易》 我國古代一部哲學書籍,也稱“易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堯典》 我國重要古籍《尚書》的開篇之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那基於史實的內容,生動地展示了我國上古時代的社會概貌,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後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獻。
《宋史》 《二十四史》之一, 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周髀算經》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原名《周髀》。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在天文方麵,這本算經書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曆法。在數學方麵,主要成就是介紹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測量上的應用以及怎樣引用到天文計算。
《九章算術》 我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該書係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
《四庫全書》 我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彙編,經10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4部,故名《四庫全書》。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永樂大典》 初名《文獻大成》,是我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成書於明永樂年間。全書共22937卷,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閱讀鏈接]
徽州科技內容龐雜,在多個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是我國古代科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複雜多變的徽州話
徽州方言,又名“徽州話”或“徽語”,與閩方言、粵方言、蘇方言、浙方言四大方言並列南方方言。
徽州方言屬於一種漢語方言,是古代吳越語係的一個分支,它是分布於新安江流域的舊徽州府全境、舊嚴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舊饒州府部分地區的語言。
徽州話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在語音上的差異是很大的,縣與縣之間是截然兩個方音,就是一個縣裏各鄉的音有時候也必須分成兩個係統。有一種說法是:在一個縣裏,有的詞彙會有10多種發音。可見徽語是多麼複雜。
明代嘉靖《徽州府誌》記載:
六邑之語不能相通,非若吳人,其方言大抵相類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這是造成徽州方言複雜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處於皖、浙、贛三地邊境,各種方言土語易於滲透,尤其是徽商與外地往來的頻繁,給徽州方言的形成帶來了複雜的影響。
但徽州方言畢竟是單一體係的方言整體,無論語音、詞彙、語法諸方麵,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