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2(1 / 3)

文化底蘊——藝苑民風2

成就突出的徽州科技

徽州科技在諸多方麵都有所體現,涉及天文、曆法、光學、地理學、數學、生物學、工藝技術、聲律學、醫學和建築學等領域,科學技術著作大量問世,對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徽州科技是在宋元時期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有了重大發展的。

在天文學方麵,宋代休寧縣人吳觀萬鑽研天文之學,著有《潮說》、《夏小正辨》、《閏月定四時成歲講義》等天文著作。

元代婺源縣人王遙也在天文學方麵有所建樹,嘉靖《徽州府誌》記載他寫道:

博覽群書,凡天文、曆法、象數(用符號、形象和數字推測宇宙或人生變化的學說,也包含了一些天文、曆法和樂律知識)之詳略……日夕討論,圖像俱列,義疏備陳。

王遙著有天文著作《天象考》、《坤象考》20餘冊,後合編為《格物編》。

方回,歙縣人,字萬裏,號虛穀,1262年考中進士,官至建德府,元初改任建德路總管兼府尹,在處理公事之餘,留心天文學,著有《古今考》、《曆象考》等天文、曆算著作。

鮑雲龍,字景翔,號魯齋,是方回的同鄉好友,他潛心《周易》和天文學的研究,著有《天原發微》,書中集中討論了象數問題.對天文問題多有涉及。

鮑雲龍的宇宙學觀,尤其是他對傳統地說的大力支持,在當時引起過較大反映,方回還就此與他展開過討論。

清代天文、曆法方麵研究成就比較突出的有江永、戴震、程瑤田、俞正燮等人。

江永沒有認為地球是日月五星的真正中心。他接受了日中心論,並把它同一種樸素的天體引力思想聯係起來.指出:

五星皆以日為中心,如磁石之引鐵。

江永的觀點是我國清代天文學理論研究中迸發出來的智慧火花。

江永著有《推步法解》,這本書是對《清會典》中曆法部分內容的詮釋,彙集了古代天象計算的方法,並補充了必要的插圖,盡管有些計算不準確,但仍不失為研究曆法的重要文獻。

該書傳入朝鮮,著名的朝鮮李朝天文學家南秉哲譽之為“學曆象者先河之指南”,把自己研究日月運動計算的著作命名為《推步續解》。

戴震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主要是完成了《四庫全書》中天算類書提要,並撰有《原象》1卷、《續天文略》2卷,另撰有《曆問》、《古曆考》著作。《原象》所論述的是天文、算法的基本知識。

《續天文略》是為清代《續通誌》天文曆法部分而作,主要是對我國古代天文史料的發掘和考證。

戴震把天文學知識應用於考據學,考證得出《堯典》中關於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記載不準確。他又用歲差理論,推算出《堯典》所載的4個恒星的位置,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天象。

程瑤田是繼江永、戴震之後徽州長於天文曆法考據的學者,程瑤田是江永的弟子,著有《星盤命官說》、《四卯時天圖規法記》、《言天疏節示潘工生》等天文曆法學著作。討論了回歸年、朔望月、閏年法、歲差、日月食和四季日出時刻差異等天文曆法知識。

俞正燮,字理初,黟縣人。他是一位知識廣博、具有求實精神的科學家,他研究和分析了我國古代的“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考察過“恒星七曜”和古代曆法,在所著《癸巳類稿》中對古籍記載加以考證,指出了其中錯誤。

在光學研究方麵,作出突出成就的是程大昌和鄭複光。

程大昌字泰之,南宋時休寧人。1151年考中進士。

《宋史·儒林列傳》記載:

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貢論》、《易原》、《雍錄》、《易老通言》、《考古編》、《演繁露》、《北邊備對》行於世。

程大昌的著作《演繁露》記載的關於日食觀測中的光學知識和關於色散現象的見解卓越。《四庫全書總目》指出其對於“名物典故,考證詳明”,除偶有一兩條失於粗疏外,其他實多精深明確,足為典據。”

我國古代對日食的觀測,最初是用肉眼直接觀察。西漢學者京房曾用水盆照映的辦法,以避免強烈日光刺眼,這是一大改進。

《演繁露》首次記載了程大昌於1176年4月11日,在開封觀察日食時,“以盆貯油,對日景候之……約其所欠,殆不及一分。”即用油盆照映的方法,觀測出不到1/10的日食。

這是由於油麵對可見光的反射率比水麵更低,而且油的透明度差,可以減小盆底的漫反映光線,增大象的反襯度;油的黏度大,反射麵比較平穩,所以可以更清晰、更持久從而也更較準確地對日食進行觀測。

此外,程大昌還對光的色散現象進行了較為科學的解釋。他明確指出五色光彩來源於日光,接觸到色散現象的本質。

在《演繁露》中,程大昌把日光通過液滴的色散現象,同日光通過自然晶體的色散現象聯係起來,認為兩者同出一理,批判了對於色散現象的神秘傳說,表現了科學的態度和精神。

鄭複光,字浣薌,又字元甫,自號與知子,歙縣人,是清代後期著名科學家之一。他博古通今,注重西學,重視實踐,在數學、物理學和科學儀器研製方麵頗有建樹。

數學著作有《周髀算經淺注》、《割圓弧積表》、《正弧六術通法圖解》、《筆算說略》等,尤在幾何學及中西算法等數學知識方麵,在當時數學界有一定影響。

鄭複光所著《鏡鏡泠癡》是一部光學名著。大約在19世紀初,鄭複光受揚州“取影燈戲”和廣東“量天尺”的啟發,開始研究光學問題,進行光學實驗,研製光學儀器。

他根據古文獻,製造出白天黑夜均可放映的幻燈機,還研製出一架望遠鏡用來觀察月球,見到了“星點四散,作浮萍狀”景象,使觀者“歡呼叫絕”。

《鏡鏡冷癡》不但內容全麵,而且有不少創見,如關於小孔成像、凸透鏡成像、全反射的解釋等都有新的進展和獨具特色,對於光學儀器的研製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書中不少內容超過當時法國在華傳教士湯若望的《遠鏡說》。

徽州在地理學研究方麵作出重大成就的學者是程大昌和羅願。

程大昌的《禹貢論》、《北邊備對》和《雍錄》屬於地理學著作,這些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以名山大川為依據,劃分古代九州境域,記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況,是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成書最早且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地理學著作。全文僅1200字,但文辭深奧。

《禹貢論》為5卷本,書中論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旁征博引,糾正了前人輾轉傳抄中的錯誤;後論1卷,專論河水、汴水的禍患;禹貢山川地圖31幅,均以宋以前諸家注釋《禹貢》舊說繪圖,詳加辨正,另定新圖。

《北邊備對》和《雍錄》也都是比較重要的地理學專著,對後代的地理學也有著較大影響。

《新安誌》是羅願的一部重要的方誌學專著,在我國方誌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羅願字端良,號存齋。歙縣人。1166年考中進士。他“博學好古,法秦漢辭章,高雅精煉。朱熹特重之。”

羅願提出編纂地方誌要注重民生,為後世學者重視。經多年訪故誌,求遺事,廢寢忘食,手錄筆述,撰成《新安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