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1(1 / 3)

文化底蘊——藝苑民風1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經過數千年的蒸育和胚變,自宋代以來開始初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其豐厚積澱和巨大張力,孕育了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上光彩奪目的徽商;而在明清時期事業達到鼎盛的徽商,又以自己的強大經濟基礎和突出的聰明才智,實現了徽州文化的全麵傑出與輝煌。

當然,徽州的聞名,不僅僅體現在她的商業發展,人文曆史、自然風貌等等,她還包括著徽州民間文藝的誘人魅力。

這些民間文藝包括民間歌舞、戲劇、科技等方麵,它們不僅使徽州人民的民間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徽州文化有了更加豐厚的積澱。

在當時相關領域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起著領

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

徽州民間歌舞,廣為流傳,豐富多彩。有些歌舞為多個縣共有,而有些歌舞為自己的縣、鄉、村所獨有。

徽州人能歌善舞,一直沿襲儺舞、跑馬趕廟會、起舞慶元宵的習俗,流傳至今的獅舞、龍舞、鳳舞、蚌殼舞、仗鼓舞、雲端舞、跳童舞等民間舞蹈,仍然是重大節慶活動中的保留項目。

祭祀禮儀類歌舞是徽州民間歌舞中存量最大、曆史最久、內涵最豐富的“重頭戲”。這類歌舞中通常隻有舞而無歌,而且舞蹈風格古老蒼勁、節奏深沉而緩慢。

其中尤以紀念汪華和張巡、許遠的儺舞更具鮮明的徽州地方特色,這是古代徽州普遍流行的驅疫逐癘禮儀活動中的一種舞蹈。

據《橙陽散誌·歙縣風俗禮教考》記載:

儺禮頗近古,而不舉於官,乃鄉裏好事者為之。新正用童子衣彩衣,蒙假麵,作魁星、財神之類,或扮彩獅,敲擊鑼鼓,跳舞於庭,用博果餌,亦即玄衣朱裳黃金四目驅疫遺意。

儺祭曆史悠久,至清代仍盛行。儺舞表演時舞者頭戴木雕麵具,多為百年前遺存古物,從木雕麵具上就可以看出角色代表的忠奸愚劣、喜怒哀樂。人物有古儺中的將軍,有神話傳說中的魁星、土地、劉海、八仙、夜叉、判官等,還有象征吉祥的金獅、金蟾等。

舞蹈演出中伴有強節奏鼓樂,常插有吉利之詞的喊段。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具有誇張、粗獷、樸實、簡練的風格。

獅舞又稱舞獅。流行於徽州各縣。有地獅、吊獅、火獅等多種形式。

傳統的地獅,獅頭以青竹篾紮成,大如籮鬥,獅臉繪紅綠兩色,耳飾一條彩布,鬃毛下掛一串鈴鐺。造型古樸、威武。

舞者3人,兩人舞獅,一人扮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獅子動作有跳躍、滾撲、踏球、搔癢、舔毛等,技藝高超的演員還能表演跳台、過天橋、踩八卦等高難度動作。

吊獅別具一格,一座描金繪紅飾以彩綢的亭閣中,伸出一根長木杆,下麵吊著一隻棕毛、粗麻製作的小獅。玩獅人在亭閣後操作吊繩,造型逼真、生動可愛的小獅則順著木杆爬出亭閣。

在緊鑼密鼓中忽上忽下,忽進忽出,跳躍翻騰,牽動自如。火獅製作技藝獨特,青篾紮成骨架,然後層層貼上彩紙,繪成圖案。

獅頭製作尤為精細,眼、耳、鼻、嘴、牙齒、舌頭均精描細貼,意態生動。舞時由一人舉兩根竹竿操縱頭尾變幻動作,獅體內點上燭火,通體透亮.口中不時噴出火來,奇趣熱烈。

蚌殼舞俗稱“嬉殼蜊”,流行於徽州各縣。

演員3人,其中兩位少女舞動幾乎與身體等大的篾製蚌殼,殼麵蒙上綠綢,殼邊鑲有一條粉紅色綢帶似蚌殼唇。另一男子裝扮成打魚翁,身背魚簍,手持道具與扮演蚌殼的少女引逗。

舞蹈動作有破四門、撒網、滾躍、過海等。表演時唱有小曲,用單鈸、堂鼓輕節拍伴奏,活潑風趣。

龍舞模擬獸類舞蹈,源於遠古圖騰崇拜的代表性舞蹈,經常在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各種出會時演出。以竹篾紮成龍頭、龍尾和龍身若幹節,以布蒙其外,連成長串,用彩色塗繪鱗爪,腹中燃燭,每節下有一棍,由數人舉著做騰跳之舞。

跳童舞蹈起源於古代“遊太陽”神會,傳此舞起於明代。流行於徽州各地。

由4人至8人在廣場表演。表演者頭戴英雄巾,身穿對襟衣,腳穿彩鞋,白布綁腿,雙手執一對銀光木斧,按音樂節奏,兩斧相擊,揮斧做舞。並以斧擊頭、肩、腿等部位,每碰擊一下,發出“嘿!嘿!嘿!”的喊聲。舞姿粗獷,氣勢雄渾。

徽州各地村鎮舊時端午節盛行跳鍾馗。

跳鍾馗有兩種:一種是將鍾馗的偶像架在肩上,沿街市邊旋轉邊舞,有鑼鼓相隨,每至店門口,點燃爆竹,擲五色小紙片,爆竹金鼓齊鳴,空中五色紙紛飛,氣勢頗為熱烈。

另一種是由人扮成鍾馗模樣。端午節正午12時,村民先至祠堂拜祖。祠堂內香煙繚繞,鍾馗箭步衝出,與幾個手撐破紅傘的、手執鋼叉的裝扮成小鬼鬥鬧。

小鬼把鍾馗灌醉,鍾馗佯裝東倒西歪,欲捉小鬼吞而食之。小鬼把鍾馗逗引到外麵.走街串巷,挨門挨戶跳舞取樂。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將準備好的銅錢、糕點、喜物送給舞者作為酬勞。

雲端舞又名“舞雲端”,流傳於歙縣、休寧等地。元宵節民間玩燈的班子裏,一般都有雲端舞者8人至10人,皆為女性。

舞者身穿粗布緊身衣,腰紮寬帶,頭包花布頭巾,手執兩塊有雲彩的雲片,聞鼓而動,聞鑼則停,邊舞邊唱。“雲彩”隨著節拍翩翩起舞,先後展現出“天下太平”4個字,以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旱船又名“花船”。有兩種表演形式:休寧、屯溪一帶的旱船是用竹篾和紙紮成無底船,隨著樂隊吹奏節拍邊舞邊行。有的外加4名彩衣女子,手握木槳做劃船狀,隨船左右前進。

黟縣等的旱船,船身木製,底部裝有四輪,船中由少年兒童穿上彩衣,扮演戲文,如《草船借箭》、《單刀赴會》、《采蓮》、《水鬥》等,用人推著前進。扮演者口唱戲詞,絲弦伴奏。

麒麟舞流行於歙縣。每逢當地盛大節日演出。舞時演員身穿古裝,披彩帶,扮成麒麟,以鑼鼓、二胡、簫等伴奏,唱詞有三言五言。舞分4節:首先是破四門,其次是從八仙中含八寶,再次是把八寶還給八仙,最後是叼玉書入民間。

撲蝶舞流行於祁門縣西鄉,原在元宵節鬧花燈時表演,由4位姑娘一手持蝴蝶,一手拿園扇,做撲蝶狀,而且歌且舞。唱詞為一年中10個月的花名和農事,意在告知人們新春時安排好一年農業生產,用地方方言演唱,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鳳舞原為黟縣際聯鄉流行的鳳燈。紮鳳燈極為精致,造型逼真,五彩繽紛。鳳頭、鳳頸、風尾均能活動自如。由一少女紮係腰間,抽動鳳肚下的引棍,鳳即昂頭翹尾,展翅欲飛。

徽州民間歌舞還包括大量的民謠。徽州民謠是徽州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徽州民謠從地域上來分,有歙縣民謠、績溪民謠、休寧民謠、黟縣民謠和祁門民謠等,並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點;從內容上來分,有徽商民謠、生活民謠、勞動民謠、愛情民謠、時政民謠和遊戲民謠等。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題材的多樣性和藝術的獨創性的特點。

在徽州民謠中,有相當一部分題材都與愛情有關,有的訴說離別衷腸,有的訴說美好心願。

在徽州各地,流行版本最多的要數童謠性質的《推車謠》,這與徽州人生活習俗有關。兒童坐在木製的搖籃裏,大人一邊搖晃,一邊哼念著童謠。《推車謠》格式語調基本一致,但內容可即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