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1(2 / 3)

磨車,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後門頭打老鴉;打一隻燒燒吃;打一雙,氽氽湯。氽給哪個吃?氽給我家寶寶吃。

推車哥,磨車郎,打發哥哥上學堂。哥哥一對花包肚,弟弟一對花衣裳。柳對柳,走到外婆家門口,無囉唆趕得一走!

這是《推車謠》眾多版本中流行較廣的兩個版本。

每一首民謠,都是徽州民俗民風的素描,都是百姓生活的點滴寫意,不僅文字流暢,而且寓意深刻。

[旁注]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廟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魁星 是我國古代星宿名稱,同時,還是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

八仙 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8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後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八卦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堂鼓 我國民間一種打擊樂器,又名同鼓。以木為框,形略圓,鼓腹,兩麵蒙牛皮,演奏時懸於木架,以木槌敲擊。常用於戲曲樂隊和民間樂曲演奏。

麒麟 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在我國傳統民俗禮儀中,麒麟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二胡 我國民族獨奏拉弦樂器的一種。二胡過去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二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淒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音色接近人聲。

鳳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它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而來。它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鳥之首,象征美好與和平。

[閱讀鏈接]

口傳心授、朗朗上口的民間歌謠,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格調古老,內容豐富,韻味飽滿。有的脫口而出,有的要千錘百煉,有的風趣幽默,有的激昂深沉。既具徽州的方言特色,又有濃厚的民間風味,更可貴的是它有極珍貴的人文價值。

唱腔豐富的徽州戲劇

徽劇,即徽州戲劇。

徽州戲劇曆史悠久,明代中葉,徽州、池州成為我國東南商業、文化的中心之一,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如餘姚腔、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青陽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徽州一帶,與徽州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清代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黃腔。

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黃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剛開始時徽劇主要流行徽州及安慶、池州、太平一帶。

經過不斷借鑒和多年的發展,徽劇不斷豐富,最終成為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徽劇劇目很豐富,共約有傳統劇1400多個。徽劇內容也十分豐富,涵蓋麵十分廣泛,列國紛爭、宮廷大事、神仙鬼怪、民間故事、生活趣事,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在唱腔方麵,徽戲善於“博采眾長”、“兼收並蓄”,所以它的唱腔具有相對的廣泛性和多彩性。在徽戲聲腔的發展過程中,它曾先後吸收了弋陽腔、昆山腔、梆子、秦腔、京腔、漢調等各種藝術成分。

至徽劇成熟時期,徽戲的音樂聲腔共有九大類,分別為:青陽腔、徽州腔的變種四平腔、徽昆、昆弋腔、吹腔、撥子、西皮、二黃、花腔小調等,其中以吹腔、撥子為其主要聲腔。這些聲腔各有特點,又各有代表性劇目。

吹腔輕柔委婉、情意綿綿,具有弋陽的古風,又有昆曲的韻味,大多適用於男女愛情和輕歌曼舞一類劇目。這種聲腔由於主體音調來自昆弋腔,又用吹奏樂器笛子或嗩呐伴奏,因此得名吹腔。

早期的吹腔為曲牌體,後受滾調的影響,逐漸形成7字句或10字句,有正板、疊板、散板、哭板、頓腳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

吹腔是典型的南方音調,脫胎於由弋陽腔和昆山腔衍變而成的四平腔,屬五聲音階,適應性很強,既能演唱長短句的“曲牌體”唱詞,又能演唱對偶句的“板腔體”唱詞,因而流傳很廣,並為許多地方劇種所吸收、采用。

吹腔被各地方劇種采用後,雖名稱各異,但在曲調及演唱風格等方麵,基本上都保留了它本來的麵目。

撥子是徽戲中常用的聲腔,它的特點是高亢激越,蒼勁豪邁,適宜於表現戰爭題材劇目和人物悲愴、深沉的感情。撥子有成套的板式,如導板、回龍、流水、疊板、散板等,表現力很強。撥子用棗木梆擊節,以嗩呐、笛、徽胡伴奏。

撥子和吹腔可以結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戲中,唱腔采用吹腔與撥子兩種腔調,抒情時唱吹腔,激昂處唱撥子;文戲部分唱吹腔,武戲部分唱撥子。這種互取其長的配合運用,漸漸發展、融合、衍變,於是產生了二黃腔。

青陽腔是最古老的聲腔,直接由弋陽腔脫胎而來,曲調古樸優美,並保留著“後台幫腔”的特點。它曲調古樸、雋永,韻味無窮。

徽昆則是早期“徽路徽戲”經常演出的劇目,唱腔氣勢雄渾、豪邁粗獷,它既有昆曲的餘韻,又有老“徽州腔”的土味,聽來令人蕩氣回腸,心情振奮。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呐、鑼鼓,氣勢宏大。

西皮、二黃等腔調大致與京劇相似,但徽劇更古樸、更具鄉土氣息。

二黃腔是有主次幾種聲腔的融合演化。初時,吹腔中出現一種低調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及昆腔風味較濃,稱為“四昆腔”和“昆平腔”,也稱為“嚨咚調”。這一種腔調後受撥子影響,並且改用嗩呐伴奏,形成“嗩呐二黃”。

“嗩呐二黃”曲調結構和板式變化,都還比較簡單。之後,又吸收撥子的一套板式結構,並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變化比較完整二黃。二黃以徽胡為主奏樂器,有導板、原板、回龍、流水等板式。後又變出了反二黃。

另外還有一種“二黃平”,由吹腔直接演變而成,浙江徽班稱之為“小二黃”,後變為京劇的四平調。因此二黃腔先後形成了四類腔調,即二黃平、老二黃、二黃、反二黃。

西皮也用徽胡為主奏樂器,有文武導板、散板、搖板、二六等板式,分男女宮,有西皮、反西皮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