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1(3 / 3)

花腔小調多為民間俗曲俚歌,生活氣息比較濃,已記錄下來有70多首曲調。伴奏樂器多以徽胡和笛、嗩呐為主。

徽劇角色早期分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淨、醜 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四花臉、雜共15行。

徽戲演出的基本特點是:重排場、擅武功、講功架,風格樸實粗獷,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重排場”,指的是演出講究場麵大、氣派火,行頭服飾富麗堂皇,角色行當樣樣俱全。過去的徽班每到一地,必演《采蓮》、《八達嶺》、《七擒》、《八陣》等劇目,這類戲出台演員動輒數十人、上百人,生、旦、淨、末、醜各種行當都出來亮相。

講究“三十六頂網巾、會麵”、“十蟒、十靠、八大紅袍”。還有的徽班,為顯示角色行當齊全,演出時有“死不回頭”的規定,即一個演員在第一碼戲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死了,這一天均不再出台。

徽戲中的武功、絕技,更是譽滿大江南北。一般徽班演出,每晚必得安排一出重頭武戲壓台,這類戲目很多,如《英雄義》、八達嶺》、《八陣圖》等。

由於徽戲藝人從小訓練嚴格,功夫紮實,因此,翻、打、撲、跌、刀、槍、棍、棒等功夫均過得去。此外,武戲中,有翻台子和跳圈、竄火、飛叉、滾燈、變臉等許多特技,並吸收民間武術如“紅拳”等成為武打中具有特色招式。

徽戲的文戲以載歌載舞、委婉細膩為特點,一些文戲十分講究功架、眼神、畫麵,給人一種絢麗多姿的感覺,從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此外,徽戲演出的特點是樸實,生活、鄉土氣息較濃。其中有不少戲就是直接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戲中,對人物的刻畫鮮明,入木三分,語言生動活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徽劇自清代初期正式形成以後,漸次以徽州和安慶為中心,逐步向東、向南、向北發展。特別是沿江南而下,到了當時我國東南部的商業、文化中心揚州,由於有徽商的鼎力支持,則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當時揚州的戲曲舞台,分雅部、花部兩大類,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鑼鑼腔、二黃調等,統稱之為“亂彈”。

在揚州郡城活動的大多是昆山腔和本地亂彈,但自徽商帶頭組建徽班之後,加之徽班能廣征博引四方招牌名角加入,故聲譽越來越大。

在這些徽班中,由大徽商江春組建的春台班最為著名,他廣招名角優伶,如蘇州的揚八官、四川的魏長生、安慶的郝天秀、高郎亭等,因而使徽戲越唱越紅。

特別是江春組織戲班8次迎鑾接駕,迎接乾隆皇帝巡視江南,不僅在商界留下了以布衣上交天子的佳話,使乾隆大加讚賞,而且對徽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為之後的四大徽班進京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1790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這就是“徽班進京”。

這些徽班進京之後,吸取了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徽戲進入了全盛時期,並逐步取代了當時流行於北京的京腔和秦腔,成為北京劇壇的主流。

《夢華瑣囑》記載:

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為廣勝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在眾多的徽班中,安慶的郝天秀、高郎亭成為美譽京城最著名的演員。其中高郎亭後為三慶班的班主,並被京城戲曲界推舉為戲曲創業會的會首,又被尊為二黃耆宿,成為北京劇壇的領袖。

徽班自清乾隆末期進京,經曆了嘉慶、道光到鹹豐年間百餘年,曾風靡一時,主宰了京城劇壇。

至道光年間,由於徽班著名演員三慶班班主程長庚等一代宗師的不斷實踐、改革、創新,徽劇這個古老的劇種便漸漸演變成京劇了。

京劇興盛起來後,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

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徽州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它的誕生對我國的戲曲藝術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和作用,對婺劇、贛劇、湘劇、桂劇、滇劇等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客觀上起到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它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特點。

[旁注]

餘姚腔 我國古代南方戲劇四大聲腔之一,與浙江海鹽腔、江西弋陽腔、江蘇昆山腔合稱我國“四大戲曲古腔”,是產生最早,影響深遠,成為各種戲曲新興聲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風靡全國。

聲腔 戲曲中的專用名詞。是把戲曲中某些音樂和演唱相類似的腔調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係統。我國古典戲份北雜劇和南戲兩派,由於流傳地域不同,逐漸形成不同聲腔。一種聲腔流傳各地,同當地劇種結合,或同各地的語言、音樂相結合,又產生出支派。

撥子 又稱“撥片”、“彈片”。用於演奏阮、柳琴、吉他等的工具。呈片狀,彈奏不同樂器的撥子軟硬、厚薄、材質不同,同一款樂器也會因為彈奏不同音色而使用不同的撥子。我國樂器的撥子傳統上多以象牙、玳瑁、動物的角或骨所製,現代則多改用塑膠製成。

秦腔 又稱“亂彈”,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天水的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漢調 又稱“漢劇”,我國漢族戲曲劇種、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主要流行於湖北境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

京劇 又稱“京戲”,有“國劇”之稱,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生、旦、淨、末、醜 我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後來“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醜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閱讀鏈接]

徽班是指演徽劇的戲班。清代徽劇在南方非常受歡迎,有許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當時被稱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當時有這樣的讚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意思是說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昆腔的劇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說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是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爆,最受歡迎。

1790年,為給清乾隆帝弘曆祝壽,清朝廷從揚州征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這是徽班進京演出的開始,之後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