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江西文化,即贛文化,又稱江右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越文化、吳文化,在2000多年中不斷接受華夏文化的浸染,最終發展成江西本土文化。

江西曆史悠久,文化璀璨。這裏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點燃了人類燒製原始粗陶的火焰,開拓了華夏最早的銅工業基地。

江西地處大江南北交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星羅棋布,各種原始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其文化麵貌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沿海、江淮和華南文化的因素,文化麵貌多姿多彩,反映出先民的獨創性和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包容性。

古老贛江孕育遠古文明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東臨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我國東南大三角的腹地,“章”、“貢”二水彙合而成的贛江自南而北縱貫全境。

江西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如在江西安義、樂平、萍鄉、新餘等地都發現了20餘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

如仙人洞位於江西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為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仙人洞遺址的洞口朝向東南,前麵有一條小河。遺址中的遺物非常豐富,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和人頭骨、下頜骨、牙齒等,還有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碎片。

其中最特別的是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這不僅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標本之一。

此外,在仙人洞還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矽石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矽石,這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

仙人洞遺址發現有華南地區洞穴罕見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清晰地層堆積,為探討人類如何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提供了重要資料。

萬年仙人洞中的石器有一部分是打製的,如刮削器、砍砸器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來後未經任何加工就用來作切割或刮削之用。還有一部分石器則是經過磨製的,如鑽孔器、鑿、鏟等,磨製得也比較粗糙。

洞中的陶器都已破碎。從殘片觀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製而成的圓底罐,器內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勻,胎質粗劣,有些還摻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穩定,有的在同一塊陶片上呈現紅、灰、黑三色;內壁和外壁均飾粗繩紋。這些都顯示製陶技術尚處於原始階段。

當時燒造陶器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燒的方法。骨器有魚鏢、鑿、針、笄等。魚漂上刻有倒刺,戳魚的功能較強。另外,原始的鑿用於加工木器,針用於縫製衣服,笄上刻有條紋,以使束發時不易滑脫,蚌器多數穿孔,孔一般是對鑽或敲鑿而成;敲鑿的孔四周很不規整。

經過鑒定,萬年仙人洞遺址裏發現的大量獸骨都是野生動物遺骨,鹿、猿、虎、野豬、麂、豬獾、小靈貓、果子狸、獼猴等,龜、鱉、螃蟹的碎骨。

此外,在泥內發現屬於4個個體的人骨化石,經鑒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還有兩個是8歲和1歲左右的小孩。

這是一個四口之家,但事實上當時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距一夫一妻製家庭的誕生為期尚遠,這時人們依然過著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從仙人洞遺址的生產工具和其他文化遺物可以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先民們將獸皮縫綴衣服以避寒,將蚌殼鑽孔後串連起來掛在胸前作裝飾品,在山洞裏燃起火堆燒煮食物和取暖,同時防禦野獸的侵襲。

這時還沒有產生原始農業,人們主要靠漁獵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實和螺蚌一類水生動物充饑。從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分析,大源一帶在當年還是森林、湖沼地區。盡管居住環境十分險惡,我們的祖先卻憑借著粗笨的石器,依靠群體的力量和智慧,戰勝自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到了後來,被稱為“百越”的民族進入了江西贛南地區。除了原始的百越人以外,在贛南的高山峻嶺、深山老林裏,也生活著一種傳說中的“贛巨人”。

有關贛巨人的最早記載,始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海內經》。書中記載:

南方有贛巨人,人麵長臂,黑身有毛,反踵。

這也是有“贛”字最初的描述。

晉朝時郭璞在為《山海經》做注時,對贛巨人的活動地點進行了確切的記錄:

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披發、好笑,雌者能做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因有此人,因以名水。

自晉朝以來,贛南就設立了行政區劃,稱南康郡,隋代改稱虔州、南宋改為贛州,治所贛縣。然而,贛巨人說的《山海經》雖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卻是魏晉以後增補進去的,特別是有關長江以南的記載,後世增補的情況較為突出。

而且戰國時期的典籍多由中原士人編撰,因受交通等自然現狀的阻隔,對長江以南的地理情況不甚了了,直到秦始皇統一嶺南,中原漢人才陸續遷徙贛南,成為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