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2 / 3)

但由此可以證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黃河流域的先民們辛勤開拓祖國中原大地的同時,居住在華南、東南地區的先民們也在披荊斬棘,創造著燦爛的古代文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再南麵的珠江流域,應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當時各種文化在祖國大地上爭妍競秀,並且常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交織成一幅光彩流離的瑰麗圖景,而且為後來獨特的燦爛的中華文明打下了基礎。

[旁注]

繩紋 古代陶器的裝飾紋樣之一。一種比較原始的紋飾,有粗繩紋和細繩紋兩種。是在陶拍上纏上草、藤之類繩子,在坯體上拍印而成的,有縱、橫,斜並有分段、錯亂,交叉,平行等多種形式。從早期的磁山文化開始,幾乎流行於整個新石器時代。

笄 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因此古代特指女子15歲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為“及笄”或“笄年”,並為之舉行成年禮。

郭璞 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理論,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擅長諸多奇異的方術。也是我國風水學鼻祖,其所著《葬經》對風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論述,是中華術數之大奇書。

客家人 又稱為客家民係,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係,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係之一。一般認為客家先民始於秦代,經西晉中原漢族大舉南遷,其中有相當部分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而相對穩定的客家民係則在南宋才形成。

[閱讀鏈接]

據資料記載,到全新世初期,以打製、磨製石器和粗砂繩紋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布的範圍很廣,在我國華南、東南地區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發現,而萬年仙人洞遺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為萬年仙人洞有層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我國華南地區較早被發現,還經過兩次科學發掘,人骨和動物骨骼也都經過了鑒定,這就為分析比較和綜合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因此,有人提議,可以把這同一類型的原始文化定名為“萬年仙人洞文化”。

以青銅文明為主的商文化

青銅時代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第二個社會階段,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開始。江西近千處商周遺址的發現表明,江西的青銅文明有自己獨立的發展序列。

江西在夏商時代的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又有自身特色;西周以後,吸收了吳、越、楚、徐等周邊文化。其中,瑞昌銅嶺商周礦冶遺址、吳城商代遺址、新幹大洋洲商墓是最為重要的青銅文化遺存。

商代青銅伏鳥雙尾虎,就發現於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墓,通長53.5厘米,重6.2千克,可謂虎之王者。虎立體圓鑄,內空無底,四腿撲伏於地,抬頭平視,背直脊凸,腹部略垂,雙尾垂卷。背伏小鳥,尖嘴圓睛。

伏鳥雙尾虎形象奇異神靈,雙目圓凸,口張露齒,獠牙尖長,眉粗橫行,兩耳豎張,呈靜伏蹲立欲縱之勢。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內中則藏匿著一種詭譎、仙逸的神氣。伏於虎背的那隻小鳥與虎的關係還朦朧不清,留給人們不盡的想象。

虎身遍飾花紋,臉、腹部飾卷雲紋,背部則飾雲雷紋,鼻麵、正脊、尾部與四腿下部飾變形鱗紋,四腿上部則為醒目的雷紋。虎形體大,造型奇特,它把虎的神性和人對虎的崇尚表現到了極致。

商代青銅器的虎紋多在南方出現,其中新幹大洋洲青銅器上的虎紋最為集中,9件青銅鼎的27隻扁足采用虎形,10件鼎耳上立有20隻虎,2件戈以虎首裝飾,青銅鏟柄上有2隻虎紋,1件青銅杖首以虎首為造型。

這說明在商代江西青銅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虎崇拜,虎是江西當時最具地域文化的標誌。

商獸麵紋鹿耳四足青銅甗也發現於江西新幹大洋洲,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這件獸麵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

此甗甑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麵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麵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

在江西新幹還發現一件奇特的商代雙麵神人青銅頭像,通高53厘米,麵寬14.5×22.0厘米、銎徑4.5×5.0厘米、管徑6.0厘米。中空扁體,兩麵對稱。

該器人首造型,麵呈倒置等腰梯形,額寬,頂圓,邊直,頜方。眼眶窩凹,眼球突出,內開大孔。鼻梁修長,翼肥蒜狀,兩孔較小。嘴張齒露,中牙鏟形,側牙鉤卷。上豎方管,下接圓銎,旁安兩耳,頂插雙角。

頭像頂上圓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裝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圓、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著其貫通天地之功能。

商代巫風盛熾。巫師的職責乃貫通天地,上天見神,使神降地。此頭像前後兩麵完全對稱,一幅神秘詭異、威嚴懾人的麵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與通行於人神之間的巫師身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