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幹的商提梁方腹卣則是發現最早的專用水熱溫酒器。它通高28厘米,重2.3千克。器形別致,上圓頸,中方腹,下圈足。兩側肩鈕聯係扁平半環形提梁。腹立麵橫置長方形,截麵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麵中央,水平麵呈“十”形。
全器滿飾紋,口沿下共目夔紋;頸部二層獸麵紋;肩部環柱角獸麵紋;方腹以槽口為中,分為內外兩層,槽口上下的內外四層皆以正中軸分別獸麵紋,兩側的內外分布縱向四條共目夔紋。
提梁表麵層層鱗片,兩端高浮凸獸首朝上,雙角內卷,圓目特凸,張口露出三角形齒,如銜咬寬扁提梁。一條“s”形蟠蛇聯係蓋和鈕,蛇頭口咬一環,環中孔洞以插銷與蓋連接。蛇尾勾於提梁的環係。矮圈足鏤出花紋。
方卣不僅紋飾纖細精美,而且器形特別,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於熱水之中,腹的槽孔擴大了冷酒與熱水接觸的麵積,酒溫提高加速。熱水燙酒飲之舒適、酣暢。
鼎更是商代最常見也最重要的青銅器,江西發現的大型鼎如商乳丁紋虎耳方形青銅鼎,造型古樸莊嚴,器立耳,口近正方形,折沿,腹部呈方鬥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腹部四壁兩側緣與下緣飾乳丁紋,上腹部與四足上部飾帶狀饕餮紋。
新幹大洋洲還發現有4件青銅樂器,包括1件鎛和3件鐃。它們都是南方特有的器物,造型及裝飾風格與中原商文化迥然不同。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牛角獸麵紋立鳥青銅鎛,高31.6厘米、舞橫17.5厘米、舞縱11.4厘米。
早在青銅時代出現之前,禮器就主要用玉石製作,成為統治階級顯示地位,溝通神靈的工具。商代玉器亦用來作為重要的祭祀儀仗。
江西新幹大洋洲同時發現各類玉器754件,包括禮器琮、璧、瑗、玦、璜,儀仗器戈、矛、鏟,飾品側身羽人、神人獸麵形飾、鐲、蟬、蛙、魚、柄形器、水晶環等,完整器計25種75件。
如活環屈蹲羽人玉佩飾,羽人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三環通長4.6厘米。葉臘石質,呈棕紅色,色澤勻潤,無瑕疵。通體作側身蹲坐式。高冠,呈鳥形,鳥尾以掏雕法琢出3個相連的鏈環。
羽人臣字目,粗橫眉,半環耳。嘴巴呈高勾,並內卷成喙狀,幾與下頜相連。雙臂拳曲於胸前,臂、肩高聳,采用減地法而呈浮雕狀;雙腿彎曲成蹲坐式。腰、背兩側有豎列鱗片紋,采用減地法而呈浮雕狀,鱗片紋外側雕有羽翼。
羽人塗有朱砂,可能是在某種禮儀場合使用的神器。
新幹大洋洲玉器群,種類繁多,工藝嫻熟,製作精致,打磨光滑,刻紋細如毫發,圖案十分規整,令人驚歎叫絕。這些鬼斧神工般的玉器與大洋洲青銅器爭奇鬥妍,交相輝映,共同展示了贛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水平。
新幹大洋洲共有完整和已複原的陶瓷器139件,有炊器、盛食器和生產工具等,其數量之大在商代墓葬中少見。
與新幹青銅器鮮明的中原文化特色相比,新幹陶瓷器具有更多本地文化的地域特征。從造型、紋飾及質地來看,大洋洲無釉陶器上的中原文化因素與吳城文化因素並存,而帶釉陶器與原始瓷則幾乎是純粹的吳城文化器物。
陶器上大量的陶文和符號等實物資料,也證實了殷商時期贛鄱地區不是“荒服之地”,而是有高度發展的物質文化的文明區域。
[旁注]
卷雲紋 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起於戰國,秦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漢、魏時代流行的裝飾花紋之一。以“W”、“á”為基本線形,通過粗細、疏密、黑白和虛實等對比手法,組成各種卷雲紋,寓意高升和如意。
甗 我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卣 我國先秦時期酒器。口橢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卣常見於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禮器 我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商周青銅禮器又泛稱彝器。
吳城文化 位於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是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遺址,其發現、發掘標誌著江西早期文明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揭開了南方地區商代文明的新篇章。
[閱讀鏈接]
如果從“……貞,令望乘暨舉途虎方,十一月……”等甲骨文研究入手,可以得知“虎方”是商代存在於南方的一個方國,是殷商之外的地方政權。
對於“虎方”國的地屬,有人根據考古實物與曆史地理學的研究,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意見。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遺存的發現,為“虎方”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有人提出贛鄱地區實為商代“虎方”國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