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
祭祀神雀而產生的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
巫儺活動在江西贛鄱大地可上溯至殷商。經3000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曆史積澱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係完整等鮮明的特點。
“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江西人習俗之中。
我國南方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大麵積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發祥地。由於“儺文化”是農耕時代的意識形態,它隻能依附農耕文化才能生存。
“儺”就是崇拜神雀的農耕民族所舉行的“神雀祭”,從而“儺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產生出的一係列“神雀文化”。
雀、鸞是一音之轉,因此,這種被人崇拜的神雀,也就是鸞鳥,在我國古籍上有雀、雒、鸞、丹雀、彩鸞、鸞鳳、丹鳳、鳳凰等種種稱謂。可以說,“儺文化”就是“鸞文化”。
狩獵,是人類延續了幾百萬年的生產項目,在驅趕中獵取動物是一種基本的技能。
經曆了舊石器時代長期的狩獵實踐,人們不斷觀察和模仿動物行為,在狩獵之餘也會手舞足蹈,以表達狩獵成功的喜悅和對動物的喜愛,並力求模仿得逼真。這便是原始驅趕式群舞,一種最接近自然狀態的藝術。
稍晚,發明了麵具狩獵法,人們靠著麵具偽裝,接近和襲擊野獸變得比較容易,狩獵成功率大為提高。人們便以為麵具本身具有某種力量,因而產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麵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獵麵具是假形和假頭。
在原始假麵驅趕式群舞與原始巫術結合之後,逐漸演變成原始假麵式巫舞;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驅趕巫舞逐漸轉向以農耕為主題,成為農業社會的驅趕式巫舞。
在我國,就有定居的旱作農業、稻作農業、半定居農業、草原遊牧業、高原農牧業等不同經濟類型同時並存。
最遲到青銅時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薩滿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態。進而造就了許多不同形態的假麵驅趕巫舞。在中原,則形成原始儺儀。
這種原始儺儀應當有這樣一些特點:最初是隨意、雜亂無章的,沒有整齊的步伐,模仿的是追捕動物時的速度和效率。沒有程式,無需繼承,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
但是,少不了“驅逐狀”這個基本形態;要披獸皮或戴獸皮假形麵具,跟真狩獵時一樣做動物打扮,並且力求模仿得逼真。
春秋前後,儺舞習俗的用意已轉為驅邪逐疫。百戲、角抵也演變為民間節令的娛樂形式之一。然跳舞中的動作、儀仗、身體裝飾仍然有模仿動物的用意,所表現的圖騰跳舞的痕跡至易找尋。
另外,我國古代的禮,是一種基本政治製度,關係到社會生活諸多方麵。禮從風俗中提煉而來。禮就是法,違禮就是違法。禮又是一種宗教,古代的禮也是由國家組織和管理的宗教活動。
我國古代的禮分為吉、凶、軍、賓、嘉五類,稱為五禮。兩千多年的古代曆史,也是五禮的曆史。古代的儺禮,有兩大任務:一、定期驅儺;二、為死去的帝王將相送葬。它至少與軍禮和凶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