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禮,在五禮中是軍禮的一個項目,它本身就是一種帶軍事性質的行動,儺禮“亦是武事”。周代儺禮的主角方相氏,由掌管軍政軍賦的大臣夏官大司馬領導。
方相氏本人沒有爵位,不在士大夫階級之列,卻是掌管驅鬼逐疫的下層專職軍官。方相氏被稱為“狂夫”,就是因為他們是個子高、力氣大、本領強的軍中能人。
由此可見,周代儺禮的禮意是“軍人戰勝鬼疫”。
上古的儺,簡單而又粗獷,保持著濃厚的原始群舞特點。進入秦漢時期,由於信仰和藝術活動的新發展,要求儺禮也要有所提高。
從秦和西漢的儺禮開始,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隸的基礎上加進了童男童女,東漢前期又將童男童女改成隻有童男擔任的“侲子”。到了漢末,更增添了“十二獸吃鬼歌”及其表演過程。
晉代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記載的這種漢末儺製,其他所有後漢史書全都沒有提及。其中,十二獸又稱“十二獸神”或“十二神”,多數出典無從查考,被十二獸“吃”的11疫大多也找不到來源。
這是這種儺製經曆的時間極短,又逢兵荒馬亂,使典故失傳,終成千古之謎。
“十二獸吃鬼歌”的內容是說:甲作、巰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窮奇、騰根12位神獸,分別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夢、磔死、寄生、觀、巨、蠱等11種鬼疫;最後還要勸鬼疫趕快逃跑,不然就會被12獸吃掉。
[旁注]
儺 我國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意義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儺字的繁體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與人事有關,“堇”是記音,“隹”就是雀。因此,“儺”就是崇拜神雀的農耕民族所舉行的“神雀祭”。
薩滿教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多神宗教,產生於原始母係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肅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後世北方民族,如滿族、蒙古、赫哲、鄂溫克、哈薩克等也都信奉薩滿教或保留一些薩滿教的某些遺俗。
角抵 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已經具有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並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
方相氏 周禮規定的司馬的下屬,最高官階為下大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為國家驅疫。葬禮時,方相氏則驅方良。宮廷裏,方相氏驅疫的儀式叫大儺,唐朝成為為軍禮之一,隸屬太卜屬。
[閱讀鏈接]
儺文化是一種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就像“儒家文化”是封建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一樣,“儺文化”則是古代我國原始社會農耕階段的意識形態。
因此,研究“儺文化”與研究“儒家文化”的意義是沒有多大差別的。但由於“儺文化”是我國原始時代的意識形態,因此說:“人類必須先獲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後才能進入文明社會”的哲理,中華文明的“文明要素”就在古老的儺文化之中,儺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