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傳承——贛鄱風骨1(1 / 3)

文風傳承——贛鄱風骨1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

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

人傑的典範和楷模徐稚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稱“南州高士”。徐稚以“恭儉義讓,淡泊明誌”的處世哲學受到世人推崇,被認為是“人傑”的典範和楷模。

徐稚從小讀書刻苦,9歲即能記誦《春秋》和《公羊傳》,有一次,大家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裏麵什麼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

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睛裏有瞳仁,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

徐稚11歲時,有一天到東漢大儒郭林宗家去玩,看見郭林宗正在院子裏指揮工匠們砍樹,徐稚就問他:“郭伯伯,這棵大樹冬天能擋風,夏天好乘涼,為什麼要把它砍倒呢?”

郭林宗說:“院子方方像個口,木在口中是個‘困’字,不吉利,不砍掉它,辦事就會不順利。”

徐稚順手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寫了一個字,郭林宗看到後,立刻叫工匠們停止砍樹。

原來徐稚在“口”中加上個“人”字,就變成了囚犯的“囚”字,人住在方方的院子裏不成了囚犯了嗎?郭林宗也覺得自己太荒唐了,便不再砍樹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後,都誇讚徐稚聰明。

徐稚15歲時,奉父親徐儉之命,在外祖父歐陽氏的資助下,來到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

唐檀非常喜歡年輕好學的徐稚,便將平生所學傾力傳授。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智度寺開始了長期的隱居生活。

櫧山一帶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徐稚一麵在這裏隱居種地,一麵沒帳授徒,在被後人稱為“徐孺子讀書台”的巨型石坡上苦讀不輟,對《嚴氏春秋》、《京氏易》和《歐陽尚書》的研讀造詣尤深。

徐稚曾一度外出遠遊,向南陽大儒樊英和江夏學者黃瓊請教,得益匪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並結交了許多正直的飽學之士。史書稱他除學術外,兼綜七緯、變易、風角、推步等高深知識。

徐稚在櫧山隱居時,親自耕種莊稼,非其力不食。由於他在當地頗著聲望,在他的影響下,櫧山一帶民風淳樸,世俗清正,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因此徐稚受到地方官員多次的察舉和推薦。

一向禮賢下士的尚書陳蕃在147年出任預章太守後,還未來得及進衙門辦公,便急著要去拜訪徐稚。

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徐稚準備了一張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並在南昌東湖邊為他建了一座小宅,後來成為徐孺子祠的地方。

因此,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徐稚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誌”,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他曾拜黃瓊為師,後來黃瓊當了大官,徐稚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瓊邀請他去當官。

164年,黃瓊去世,人們紛紛前去吊喪。徐稚作為他的弟子,為報當年教育之恩千裏前往,他身背幹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一路為人磨鏡自給。

徐稚到了黃瓊家,他也不和家屬說話,也不和周圍人寒暄,而是一個人拿了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放聲痛哭後就走了。

周圍的人也不知道他是誰,都被徐稚的這些舉動弄得莫名其妙,大家議論紛紛,有人就去問主持喪事的人:“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啊?”

主持喪事的說:“我也不知道他是誰,反正那個人穿得破破爛爛的,在這裏放聲大哭。”

大家聽到這裏,恍然大悟說:“那這個人肯定是徐稚了。”

於是眾人選派善於言辭的陳留人茅容,跨上快馬急忙去追趕徐稚,不久茅容就追上了徐稚。

茅容拉住了徐稚,買來了酒肉,兩人在一起邊吃邊聊。一開始,茅容和徐稚談論國家大事,徐稚卻一聲不吭。

茅容隻能改變話題,和徐稚講講農田之事,徐稚這下卻打開了話匣子,和茅容大談特談如何種莊稼。茅容非常鬱悶的吃完了這頓飯,由於徐稚不願和茅容回去,吃完飯以後兩人就分道揚鑣了。

茅容回去以後,將路上發生的事情告訴大家。有人說:“孔子雲:‘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然則孺子其失人乎?”

意思是責怪徐稚沒有和茅容談論國家大事,這是徐稚看不起茅容。

郭林宗也在場,他卻說:“你們說得不對,徐稚這個人品格非常高潔,他饑餓的時候也不會接受別人的飲食,寒冷的時候也不會接受別人的衣服,現在茅容請他吃飯而他沒有拒絕,說明他在內心已經肯定茅容了,他之所以不和茅容談話,不是因為他看不起茅容,而是因為他大智若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