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人們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裏。真是高人啊!”
另外,當郭林宗之母去世時,徐稚也趕到介休憑吊,隻置生芻即春草一束於墓前而去,卻並不見主人。
相傳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稚,徐稚卻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稚謝世後,葬於南昌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城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遊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
喬木幽人三畝宅, 生芻一束向誰論。
藤蘿得意幹雲日, 簫鼓何心進酒樽。
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堂不是欠陳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旁注]
郭林宗 即郭泰,東漢末學者,字林宗,太原介休人。身長8尺,相貌魁偉,繡衣博帶,周遊列國。與李膺等交遊,名重洛陽,太學生推為領袖。被士子譽為“八顧”之一,言能以德行導人。官府召辟,皆不就,後閉門教授,弟子千人。
樊英 東漢末年的大隱士,大學問家,大約生活在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之世,學問和德行俱都受到當世之人的推崇,他的行為也頗具神秘色彩。
察舉 我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從漢武帝時開始確立。察舉製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製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製,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陳留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戰國時期屬鄭國,名留地,後被陳國所並,更名為陳留。商湯時著名宰相伊尹,東漢文學家、政治家蔡邕,藝術家、文學家蔡琰,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典韋,漢光武帝時洛陽令董宣等均是陳留人。
陳蕃 東漢名臣。陳蕃15歲時,曾經獨處一個庭院習讀詩書。一天,父親的老朋友薛勤來看他,看到院裏雜草叢生,就對陳蕃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當即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暗自吃驚,知道他雖年少卻胸懷大誌。感悟之餘,勸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竟成了後人教子育人的千古名言。
[閱讀鏈接]
根據曆代修撰的《南昌府誌》、《南昌縣誌》及當代《南昌市地名誌》記載證明徐稚是豫章故郡北瀝村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豫章北瀝徐氏族譜序》中也記載“今北瀝徐,自西漢審言始,四傳而至南州高士諱稚字孺子者”。
範曄的《後漢書·徐稚傳》、唐代張九齡的《全唐文》、北宋曾鞏的《祭漢徐孺文》以及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稚出生於北瀝村。
關於他的出生地,還有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之說。其中白土鎮隱溪村人說是明顯的誤傳,隱溪村隻有800多曆史,與徐稚1900多年相差懸殊。
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時期潯陽柴桑,即江西九江人。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從此開創了以田園生活為主的清新詩風。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身於沒落仕宦家庭。晉世名淵明,入劉宋後改名潛。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9歲喪父,與母親、妹妹三人過著清貧的日子。其母是孟嘉的女兒,孟嘉是陶侃的女婿。
孟嘉是當時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嚐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旁若無人。”
於是,陶淵明日後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
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陶淵明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曆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陶淵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騫翮思遠翥”的大誌,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製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不久就辭職回家了。
陶淵明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400年,陶淵明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製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
陶淵明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對錯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中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歎息。
後來,陶淵明因喪母辭職回家。桓玄舉兵奪取東晉軍政大權並做了皇帝時,陶淵明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